為保護善意、激活社會的正能量,多地出臺法規(guī),保護現(xiàn)場醫(yī)療急救行為,這些法規(guī)被輿論稱為“好人法”。從本月起正式實施的《上海市急救醫(yī)療服務條例》,更是提出“社會救急免責”的原則。(2016年11月2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三字經(jīng)》開篇即云:“人之初,性本善”,我想大多數(shù)的人是有善心和愛意的,看見有人摔倒了,就想上前扶一把;看見有人病了,就想過去幫一把;看見有人遭壞人圍攻,義憤填膺,免不了“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也出手”。但是,人總不能因為救人、幫人、助人,受到傷害吧!這是一個原則,也是一個“底線”。
我們這個社會不是好人少,也不是沒有人愿意做好事,更不是個別人說的社會上處處險惡,道德淪喪。行善積德,自古以來是中國人的“標配”。然而,在世界上不總是好人,也有那么一兩個壞人,不懷好意,如江蘇徐州的“90后”小伙,主動扶起一名騎車摔倒的男子并送醫(yī)治療。誰料對方倒打一耙,誣稱小伙撞人。好人伸出援手卻遭遇“碰瓷”訛詐的事件屢見不鮮,讓做好事者感到寒心,產生畏懼心理。正所謂一塊臭肉壞了滿鍋香湯,讓做好事的人做好事也束手束腳,擔驚受怕,生怕做好事時惹禍上身。
我國有一個成語叫做“助人為樂”,好人把做好事幫助他人當作一種快樂,可被幫助的人不思報恩,反而把好人當成傻子,容易糊弄,就拿好人“開刀”,在好人身上榨油,上演現(xiàn)代版的“東郭先生和狼”的活人劇,助人為樂變成助人為憂、助人為愁,時常刺激公眾神經(jīng),在消耗社會正氣,也讓很多好人面臨道德選擇時知難而退,“扶不扶”“幫不幫”淪為拷問社會道德的難題。
《三字經(jīng)》又云:“茍不教,性乃遷”。這個“教”可以說讀書教育,積極引導,修身養(yǎng)性,自覺做一個愛心善良的人。但書面教育失靈時,這個“教”也可以懲罰,經(jīng)濟上的懲罰、聲譽的懲罰、人身上的懲罰等,“倒逼”他回歸理性思維,達到有教無類的目的,叫壞人轉變而成正常的人。
有鑒于此,《好人法》應運而生?!渡虾J屑本柔t(yī)療服務條例》指出,緊急現(xiàn)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對患者造成損害的,依法不承擔法律責任。鼓勵并保護好心人的同時,讓惡意誣陷者承擔法律責任。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消除施救人的后顧之憂,折射出公共治理理念和手段的升級,填補了我國做好事被保護的法治空白,為好意救助者撐起一把“保護傘”,服下了“定心丸”。
好制度讓壞人也想做好事,制度不好讓好人不敢做好事。堅信,隨著《好人法》的出臺問世,讓好人不在為做好事畏首畏尾活起來,將我國的道德推上一個全新的高度,從而能夠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發(fā)的文明景觀。
(作者單位:山西省保德縣天橋水電有限公司)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