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為政者又該如何“教民”呢?很明顯,孔子“尊五美”思想中的“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從兩個方面為我們作出了說明:
首先,“泰而不驕”,就是要求為政者要寬以待民,施行禮治和德政??鬃佑?ldquo;泰而不驕”說明了為政者寬以教民的基本態(tài)度和立場。如何寬以教民?孔子提出了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的重要主張。他說:“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里仁》)孔子相信,施行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的“寬政”較之于以政令和刑罰來治國會收到更加積極的效果。“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民免而無恥”與“有恥且格”兩相對比,孔子辯證地說明了其所謂“泰而不驕”的“寬政”主張的合理意義。當(dāng)然,這里孔子雖強調(diào)國家治理中德以及禮較之于政和刑的優(yōu)先性,但他卻并不完全否定政與刑的作用。我們以德主刑輔、禮法并用來概括孔子儒家的這種治國主張,也似無不可??鬃?ldquo;屏四惡”思想中的“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也從反面說明了為政者以德、禮、政、刑來教民和治民的問題。
其次,“威而不猛”,就是要求為政者要修身正己以立其威,使人望而生畏??鬃又v:“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其實說的就是正己正人的道理??鬃诱J(rèn)為,為政之要首在“正人”,欲“正人”必先“自正”?!墩撜Z》中孔子反復(fù)提及了這種正己正人的思想。“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lsquo;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
“君子不重則不威。”孔子強調(diào),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的關(guān)鍵在于為政者能夠率先垂范,以禮約己、立身修德,如此才能有威嚴(yán),使人望而生畏,進(jìn)而收到上行下效、教而化民的效果。他說:“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憲問》)又:“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子路》)在孔子看來,正己以立威、寬政以待民,教化民眾,如此而已。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當(dāng)代治國理政理應(yīng)從《論語》中汲取精神滋養(yǎng),將孔子治國理政思想創(chuàng)造性地轉(zhuǎn)化為推進(jìn)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精神動力。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