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方案向世界貢獻共享價值
在2016年7月1日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提到了這樣一個詞——“中國方案”,他說:“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此前“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等概念已為人熟知,而“中國方案”也并非橫空出世。2014年3月,習近平訪問歐洲時在德國柏林發(fā)表演講,談到中國的發(fā)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將從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大義出發(fā),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此后,針對全球氣候治理、針對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也曾提到這個概念。
如今,將“中國方案”升級至“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這顯然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部分。
一方面,如前所說,這是對“歷史終結論”的回應和超越,西方的社會制度方案正遭遇問題,歷史并未終結,探索還將繼續(xù);另一方面,中國也需要對幾十年來取得的令世界震驚的發(fā)展成就做出制度層面的分析總結,對發(fā)展的邏輯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有時評說,“中國提出關于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它既是一個大國的自信——我們有能力為全人類貢獻我們的經驗;同時,也是一個大國的謙卑——我們只提出可供借鑒、經過中國人民成功實踐的方案”。
的確,盡管“中國方案”尚需條分縷析,但這個概念能夠被提出,本身就反映出一種歷史自覺精神,就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有人說,文化是不需要被推廣的,比如在唐朝,無須政府力量的推動,其文化影響就已遍及東亞社會的各個角落。要使文化輻射力增強,必須匹配經濟的高度崛起,生成一套自己的核心價值,不僅足夠自我解釋,而且衍生出一套可以和其他文化分享的共享價值。
事實上,這一點已經為中國的領導層所重視,習近平本人就曾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有能力也有意愿向亞太、向全球提供公共產品,從“一帶一路”到亞投行,從“命運共同體”到“中國方案”,各個層面的公共產品,都將映射中國的共享價值。
在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中,談及中國方案、共享價值,最終要看中國能否為這個世界提供另一種文化選擇。
正如習近平所期待的,“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經濟指標的高企,并不是國家民族的真正崛起,這已是共識。一個經常被提及的例子是,19世紀20年代,中國的GDP占到了世界GDP的三分之一強,但20年后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讓中國陷入痛苦的泥淖,而當時包括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在內的西歐8國的GDP總和只占世界GDP總體的12%,日本是3%,美國是1.8%。
既有數千年文明傳統,又有占絕對優(yōu)勢GDP的中國為何不堪一擊?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分析認為,原因不在于英國船堅炮利,而在于先進的國家形式。中國雖有千余年來全世界最先進的文官制度或曰官僚制度,但皇權“統而不治”,沒有足夠的制度建設和動員能力,國家資源并不能有效組織起來,轉化成為政府能力,尤其是軍事能力。而當時的英國所擁有的是一種全新的國家政權形式,即主權國家,這是一種高度集權的國家政權,同時身為海洋國家,英國又根據自己的經驗發(fā)展出了“自由貿易”理論。如果當時英國的船堅炮利是其硬實力,那么“自由貿易”就是其軟實力。
既然面向軟實力塑造的文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再造對于大國復興如此重要,那么中國究竟需要創(chuàng)造一種怎樣的文化?中國又能夠創(chuàng)造出怎樣的文化?
在習近平以文化為主題的多次講話中,描繪出了中國文化的特征——具有獨特魅力,既有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又能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既繼承傳統優(yōu)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既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體現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
鄭永年在其書中寫道:最近幾年,人們討論最多的就是普世價值觀。一些人把西方的看成是普世的,相信中國只有接受了這種“普世價值”(或者說西方價值)才會強大起來。把文化再造或者崛起等同于文化的西方化,或者說把西方的看成是普世的,都過于簡單。任何一種文化都是長期歷史演進的產物,它可以變化,但不可以被取代。
對中國來說,要創(chuàng)造除西方之外的另一種文化選擇,創(chuàng)造一種不同于其他文化圈但同時又可以被其他文化圈的人所接受的文化,任務異常艱巨。“不用說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傳統,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有那么多的經驗,中國為什么不能產生自己的話語呢?不能產生自己的概念和理論呢?大部分人一如既往地選擇用西方話語來解釋自己,這種情況不改變,中國永遠不會有自己的話語、自己的概念和自己的理論,當然更不用說是文化軟力量了。”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文化自信不僅是中國經濟、外交和安全影響力擴展的支撐,也是推動大國復興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習近平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