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處理代表了一種責任和擔當,預示著當事人心態(tài)的成熟、看問題眼光的長遠,以及分析判斷事物的理性。人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一個人立身處世,不可能不考慮自己長久以來遵循的行為理念和價值規(guī)范,不顧及周圍他人的評價與議論。尤其當自己因為一時沖動而失去理智,觸犯到大家一以貫之遵從、時時躬身踐行的道德法則時,哪怕事后百般補救,也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并最終淪為孤家寡人。從這個角度言,選擇冷處理,做事既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又敢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就能讓大家心服口服,由此生發(fā)對自己的信任與信賴。
冷處理并非刻意行事遲疑、行為保守,與遇事寧當“稻草人”、甘做“縮頭烏龜”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它的指向仍是處理,而不是任由事情冷下來,卻因為遲遲得不到解決而矛盾越積越重,誤會越來越多,隔閡越來越深,終會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當然,冷處理更不是庸常意義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不處理。但凡需要冷處理,必定是關(guān)系緊張、矛盾尖銳、性質(zhì)嚴重、影響惡劣之事,要求既治標又治本,既注重當前又著眼長遠,既得其大又兼其小。
因此,冷靜是前提,冷中還得有熱切的關(guān)注,熱情的接待,熱烈的討論,熱心的周旋,熱忱的解答,最后回歸到問題的徹底處理、圓滿解決,彼此之間心悅誠服、心滿意足。相反以冷處理為托辭,從此“黃鶴一去不復返”,不要說當事人不答應,只怕自己也會漸失公信力,說話無人聽,辦事無人應。
遇事學會冷處理,給對方思考的時間,給自己回旋的空間,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務實眼光、坦誠姿態(tài)。尤其能夠做到不沖動,不讓矛盾再次升級,不使問題衍生問題,更是一種能力自信的表現(xiàn)、一種為人處世的修養(yǎng)?!?/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