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時期,在紅軍精神的指引下,重慶一共走出了十位高級紅軍將領。他們出生在重慶,英勇奮斗在外地,他們的榮譽為重慶人民添光增彩。他們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紅軍精神,以及留在家鄉(xiāng)的故居、舊居,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是重慶廣大青少年、干部群眾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平臺。
劉伯承
劉伯承故居
軍神廣場
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出生在四川省開縣(今重慶市開縣)。他自幼勤奮好學,心懷理想,于1911年翻山越嶺來到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qū)),參加了反清學生軍。這年,他19歲,從此開始了戎馬一生。
1916年,劉伯承率部血戰(zhàn)豐都,右眼受傷。在眼部手術中,為保護腦神經(jīng),他拒絕使用麻醉藥而被譽為“軍神”。1926年,劉伯承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和領導了瀘順起義。1927年8月1日,他參與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任軍事最高決策機關——軍事參謀團的參謀長。南昌起義失敗后,他赴蘇聯(lián)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
1930年7月,劉伯承秘密回國,先后擔任中央軍委參謀長、長江局軍委書記、瑞金衛(wèi)戍司令、紅軍總參謀長。1933年2月,他協(xié)助周恩來、朱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劉伯承首先擔起殿后的重任,后勇任先遣司令,在突破烏江、智取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等戰(zhàn)役中,襄助軍委,運籌帷幄,戰(zhàn)勝強敵,屢建奇功,為長征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在率部通過涼山彝族地區(qū)時,他與小葉丹“彝海結盟”,被傳為民族團結史上的一段佳話。
新中國成立以后,劉伯承先后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人大黨委副委員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等重要領導職務。他為我軍的正規(guī)化、現(xiàn)代化建設,以及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都作出了新的重大貢獻。
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