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歷史的勝利
得知長征勝利的消息,病榻上的魯迅給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發(fā)來賀電說:“在你們身上,寄托著中國和人類的希望。”
當時,世界陰云密布,中華民族危在旦夕。
長征的勝利,宣告了國民黨圍追堵截、聚殲紅軍陰謀的徹底破產,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形成,進而讓一個歷經艱難的古老民族終于完成了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
1934年,紅軍被迫踏上長征路時,輿論普遍認為,國共勝負已成定局,紅軍已是死路一條。國民黨也認定紅軍“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難就擒”。
然而,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這支軍隊也始終以謀求國家獨立和民族生存為己任。早在1934年7月,紅七軍團作為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
經歷長征淬煉的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萬名留守蘇區(qū)的游擊隊員組成了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他們抗擊著大部分侵華日軍,成了民族獨立的中堅力量。
12.5萬次敵后戰(zhàn)斗和22次正面大會戰(zhàn),國共雙方共同領導的中國戰(zhàn)場為配合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戰(zhàn)場的抗擊作出了重大貢獻。
羅斯福說,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zhàn),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丘吉爾說,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毋庸諱言,沒有長征的勝利,沒有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這些“假如”也許會變成現實,世界歷史也將被改寫。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美國學者威廉·莫爾伍德驚嘆:“長征簡直是將革命劃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條分界線。”
精神信念的豐碑
長征以無可比擬的艱苦卓絕和堅定信念,獲得了一種全人類意義的永恒性,矗立起一座穿越時空的精神豐碑。
面對生與死的考驗,紅軍創(chuàng)造出了軍事史上的奇跡:平均日行軍74華里、幾乎每天都會有一場戰(zhàn)斗、平均走365華里才休整一次……還要不斷同隨時從頭頂上落下的炸彈、10倍于己的敵人圍追堵截、經年積雪的雪山、吞噬生命的草地還有難以忍受的饑餓和疾病等作斗爭。
二戰(zhàn)名將、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在《三大洲》一書中說,紅軍長征“是一次體現堅韌不拔精神的驚人業(yè)績”。
法國女學者西蒙娜·戴博瓦爾在長篇紀實報道《長征》中說,長征已經在各大洲成為一種象征:人類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1984年,70多歲的美國著名作家索爾茲伯里踏上了當年紅軍的長征之路。一年后,他在《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中,又一次將長征比作史詩。
“我想,長征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于世。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索爾茲伯里說。
(記者朱鴻亮)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