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民主的本質和缺陷
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蘇長和
民主是政治學中最容易引起誤解的一個概念,不同政治學說幾乎都講民主,但是理解和實踐卻有很大不同。進入21世紀以來,自詡為普遍適用的西式民主再次受到重挫,西式民主的內在缺陷所引起的周期性制度危機,成為西方政治發(fā)展難以解決的一個痼疾。認識西式民主的缺陷和弊端,目的不在于否定他國基于自己歷史國情所選擇的制度,而在于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必要的鏡鑒。
少數(shù)人的民主。西式民主在本質上是以資產階級私有制為經濟基礎的政治上層建筑,以維護資產階級統(tǒng)治和總體利益為宗旨,反映的是壟斷集團的利益,是少數(shù)人的民主。在觀念表達上,它以“全民”的形式掩蓋資產階級利益的實質;在政治法律上,它把經濟上的事實上的不平等虛幻地表現(xiàn)為平等。新興資產階級早期通過對民主學說的改造,在同教會、王權、貴族的斗爭中取得思想優(yōu)勢,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然而民主問題從來不是抽象的,它是有特定的經濟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和集中的固有特性,決定了資產階級既是資本主義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這個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盡管資本主義民主通過各種政治手段巧妙地進行了包裝掩飾,但仍然改變不了它是少數(shù)人的民主的實質,理論與實際相脫離、內容和形式相對立、形式上平等和實質上不平等的對立成為它的典型特征。在20世紀風起云涌的社會主義運動影響下,西式民主被迫進行了一定調適,比如擴大公民權和投票權范圍。然而,“選舉的性質并不取決于這個名稱,而是取決于經濟基礎,取決于選民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馬克思主義民主觀早已洞察了這一本質。民主的政治分母看上去大了,但是少數(shù)人民主的實質并沒有改變,以致有人形象地將當代西式民主說成是“1%民有、1%民享、1%民治”的民主。面對這一客觀現(xiàn)狀,西方一些具有批判和反思精神的學者,甚至不認為現(xiàn)在西方的民主是民主,因為“代議民主已經演變?yōu)楝F(xiàn)代寡頭制了”。
低效的民主。在國家治理上,西式民主用權力分置的原則維護資產階級的總體利益,不僅沒有克服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引發(fā)的危機,而且各利益集團爭奪導致的糾紛加劇了這種危機。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后,為了照顧不同利益集團的政治訴求,主要西方國家在國家權力的制度安排上大致采用了分割、制約和平衡的方式,分權制衡思想對西式民主發(fā)展影響甚深,這是由資本主義民主的經濟基礎決定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就此指出:“在某一國家的某個時期,王權、貴族和資產階級為奪取統(tǒng)治而爭斗,因而,在那里統(tǒng)治是分享的,那里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就會是關于分權的學說,于是分權就被宣布為‘永恒的規(guī)律’。”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又應該如何認識分權制衡造成的治理低效與西方國家治理階段性的績效之間的關系呢?在西式民主的演變歷程中,當利益集團、政黨的利益交集一致時,國家治理相對穩(wěn)定有序,這反映了資產階級統(tǒng)治集團利益的一致性。在另外一種情況下,利益集團和政黨更多地是在對抗的制度設計下開展政治活動的,彼此掣肘、相互否決成為常態(tài),國家治理常常處于“一國三公”狀態(tài),這種消極現(xiàn)象嚴重影響著國家治理效能。西方很多學者自己也承認,三權分立是一種過時的政治理論,因為其違背了基本的國家治理常識,如果各司一職的幾大機構完全基于相互制約,任何政治體系都是無法有效運轉的。然而,在西方國家搞的對外民主輸出中,這種低效的民主卻幾乎被視為樣板,不少發(fā)展中國家倉促按照分權、制衡民主理論設計政治制度,國家陷入一盤散沙。
內外矛盾的民主。在人類命運與共、世界互聯(lián)互通的時代,一種好的社會政治制度,必須在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中實現(xiàn)內外政治的良性互動和秩序。西方民主制度在與外部世界打交道過程中,出現(xiàn)越來越多與世界發(fā)展大勢相抵觸的現(xiàn)象。從西方民主制度的內在設計上,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難以克服的缺陷。當基于分權和制衡的對抗式民主的運轉效應擴散到國際政治的時候,國內政治的矛盾自然被帶到國際政治之中,且對抗式民主走向極端、演變?yōu)橄嗷シ駴Q的時候,國際政治中許多來之不易的合作協(xié)議不得不因為這種“民主”而夭折,由此增加了全球治理的成本。當前,國際關系中的許多全球性問題需要各國通力合作才能夠解決。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這種民主制度以及民主理論已不足以成為構建良好全球治理的國內制度基礎,它日益成為人們探索更美好國際秩序的障礙。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