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形式消解內容
作為理論表達的民主雖然最先出現(xiàn)在西方,但是民主本身是人類追求平等與進步的產物。相對于封建專制來說,資產階級民主具有歷史進步性,但是,它不是民主發(fā)展的完美形態(tài),更不是人類民主發(fā)展的歷史終結。關于民主為何物,歷來存在各種界說。“所謂民主的,就是照顧大多數(shù)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列寧的這句名言,道出了民主的本質內容。
“照顧大多數(shù)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民主形式,可以而且應該是多種多樣的。眾所周知,選舉為王、形式至上,是美式民主的重要特點。將選舉等同于競爭性選舉,進而將其當作民主的衡量標準,必然導致在民主問題上一葉障目,是用民主的一種實現(xiàn)形式消解了民主的豐富內容。“選舉是民主制度運行的方式,它既是民主化的目標,也是民主化的手段。”亨廷頓此言影響力極大,但其選舉至上的偏頗顯見。
列寧曾指出,任何民主,和任何政治上層建筑一樣,歸根到底是由該社會中的生產關系決定的。在文化與信仰大體一致、民族與種族相對簡單的同質性社會,競爭性民主有其存在的土壤和發(fā)揮作用的空間。對于發(fā)展中國家而言,西式民主是一種不好玩、不經玩、玩不起的政治游戲。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將這種單一形式的民主當作萬能程序、標準程序,力圖植入中東地區(qū)。這種不顧條件的民主輸出,注定不會成功。中東地區(qū)社會異質性特點突出,在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種族結構、國家認同等方面與歐美相差甚遠,在政治制度上必然有其自身的發(fā)展道路。尤其是在民族和談、教派協(xié)商、部落會議等方面,有其自身的民主實踐特點。用美國民主模式對中東地區(qū)進行強行改造,結果必然造成種族沖突、教派紛爭、階層對抗、政權更迭等,最終導致民不聊生。伊拉克戰(zhàn)爭的主導者之一、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年前在接受《泰晤士報》采訪時說:“我并不認為我們特有的民主模式在任何時候都適用于其他國家。在我看來,在伊拉克打造民主制度似乎是不現(xiàn)實的。”但愿這是他的真誠反思。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