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道:目前,廣州大量的歷史建筑面臨保護修葺和活化利用的困境:龜崗三馬路16—20號房屋、附屬一院5號樓、文化公園水產館等一批老建筑雖然歷史文化價值厚重,但由于產權模糊、資金、技術缺乏等多重困境以致保護缺位,公眾心余而力不足,處境尷尬岌岌可危……
從某種程度上講,歷史建筑是一座城市最具特色的靚麗名片。她們不僅承載著城市發(fā)展的歷史和回憶,更孕育著城市的靈魂,集中體現(xiàn)了這座城市的特色和氣質。如果規(guī)模宏大的故宮是北京大氣磅礴的帝王文化的象征,那么十里洋場的外灘則是上海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繁榮發(fā)展的見證。在城鎮(zhèn)化快速推進所造成的“千城一面”情景的當下,歷史建筑的文化和象征意義無可替代。其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更使其價值倍增。所以,有效保護并盤活利用歷史建筑刻不容緩。
然而,歷史建筑保護及盤活面臨多重困境。以前述為例,龜崗三馬路16號、一附院5號樓皆因產權關系錯綜復雜難以界定而無從著手;文化公園水產館更由于技術手段而在修葺中將嶺南建筑的獨特神韻喪失殆盡。放眼全國,有多少歷史文化名城的古建筑古遺跡,在公眾的一片質疑和阻攔中仍被鏟車夷為廢墟,則更是難以計數(shù)。近期報道中,最美野長城被砂漿抹平的慘痛事例一直令公眾感到沉痛和惋惜。而多數(shù)保護處境尷尬的背后,是產權制度的缺失。
產權是市場經濟有序進行的基礎。產權之所以重要根本在于其與效率緊密相連。古代王戎“路邊苦李”的事例,很好說明了產權明晰對有效保護、利用資源的重要性。在市場經濟體系已初步建立的當前,明晰產權對于保護好、利用好歷史建筑來說則尤為重要。就廣州而言,九成以上歷史建筑屬于私宅,掛牌的也達到了七成。而且前期經過歷時兩年的摸排和實地調查,第一批398棟歷史建筑已經納入保護名錄,在此條件下,建立明確的產權和保護制度對于保護好歷史建筑的重大意義不言而喻。結合目前的問題和處境,建立產權制度,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首先,明晰產權人。許多古建筑涉及多個產權單位和產權人。對于這些存在產權爭議而難以明晰者,可通過協(xié)商、貨幣補償?shù)确绞絽f(xié)調解決。例如有些古建筑的會牽扯到十幾個產權人、一些公有的會牽扯好幾個部門,可經協(xié)商最終明確法定產權。對于因受限制無暇顧及而退出者可給予一定貨幣補償。同時產權人的人數(shù)不宜過多,應設定上限,否則難以協(xié)商和統(tǒng)一步調。
其次,要明確主管部門的職責。產權人明晰到具體的單位或個人后,不等于主管部門可以徹底甩手,而是應擔負起巡查和保護的責任。對某些需要修葺完善的地方,主管部門也應進行必須的技術干預和指導,以保留建筑的原汁原味和自然神韻。
再次,對于確有必要對其中居住人群進行抽疏以保護老建筑的,應先做好這部分低收入群體的安置工作。如提供廉租房或給予安家費用等,盡量做到不折騰不擾民,確保保護工作平穩(wěn)有序、修舊如舊。
從根本上講,產權明晰、責任明確,方能調動各方面的保護意識和積極性,讓老建筑在新時期散發(fā)活力和魅力。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