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尚和與超越的處世境界。
老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是說萬物保持陰陽平衡才能存在。人稟受天地之氣而來,在世間也需要保持和諧狀態(tài)。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諧。莊子在《人間世》中提到“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說法,意指以虛無之心平和之境應接事務。在莊子看來,人心本然是和諧的,也應該是和諧的,但由于大道淪喪,人心被各種欲望、思慮控制而呈現(xiàn)異化狀態(tài),這種異化需要經過一定的修養(yǎng)工夫才能回到其本然狀態(tài)與應然之境。在物質至上、欲望張揚的當今時代,人心的混亂、迷茫、煩躁、焦慮等負面情緒需要和諧的力量進行調整,這就需要人們回到道家所強調的少私寡欲、抱德煬和的修養(yǎng)工夫,回到自我性情的本真平和狀態(tài)上來。其次,自我與他者要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道家認為真實呈現(xiàn)的人性是自足的、不喜干涉的,每個人遵循自洽自適的性情,以無為的方式生活在世間,在位者與百姓互不知道對方的存在,百姓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則會形成一個符合人類理想的和諧社會。這種社會對自然環(huán)境也是順應的。莊子曾指出對于馬牛,應該任其逍遙于草地,而不是“絡馬首穿牛鼻”,扭曲自然本性使其為人所用。這要求我們開發(fā)自然的同時應該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再次,道家處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與他者的區(qū)分。在著名的“楚王遺弓”的故事中,老子藏弓于天下的視野比孔子藏弓于人的視角宏闊得多?!肚f子·大宗師》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著名寓言。道家追尋的最高道德不是儒家信仰的仁德,而是一種不為外在名利引誘也不為內在思慮控制的自我性情的自然發(fā)顯,是一種空靈虛靜之“虛”德,而不是有著仁義等實質內涵的“實”德,是為“游心乎德之和”“道通為一”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精神境界。在道家的處世哲學中,如果人們都能達到這種境界,那么和諧社會的理想就是現(xiàn)實的。
不可否認,道家處世之道有否定性的一面,歷史上有些持避世、退縮或陰謀立場的人確乎以道家作為自己的行事理據。不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取舍,必然是去粗存精的,對道家更是如此,我們不應關注其負面價值或將之往消極的一面推導,而應該汲取其積極價值為當代所用、解決當前的問題,這是道家處世之道給我們的現(xiàn)實意義。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