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史思明獨掌大權(quán)
史思明打敗九大節(jié)度使,唐的損失慘重。史思明應(yīng)該追擊,可是,他沒挺進(jìn),收攏部隊退回到鄴城。這是怎么回事?其實比唐更大的敵人即安慶緒。安慶緒表面是偽皇帝,他在,史思明就不能全部攏住領(lǐng)導(dǎo)權(quán)。這個危險比唐還大。堡壘容易從內(nèi)部和破。他這次南下的目標(biāo)是安慶緒,得帶回部隊到鄴城布防,抓住權(quán)力。這是集權(quán)體制的結(jié)果。得排他,否則渙散。所以大敵當(dāng)前時,得內(nèi)部打清楚。史思明得想辦法,出了兩招,一招是引誘安慶緒離開皇宮,部隊到達(dá)鄴城布防后,他把六七萬石糧食送給安慶緒。安慶緒的部隊就說史思明的好話。軍心要爭取過來。城外,史思明天天好吃好喝地招待戰(zhàn)士們。擺住長住的架勢。安慶緒身邊的將軍都說,史思明來了,我們得去看他。安慶緒就叫他們?nèi)?。張通儒高尚等人就去,史思明熱情地接待他們。訴說兄弟之情。說得大家都感動了。回去后,安慶緒還是不來,史思明就派了安太清幫他進(jìn)城,請安慶緒相見。安慶緒不敢來。招人家來時,要給皇位,現(xiàn)在賴著。不去也不行。安慶緒只得上表給史思明。史思明客氣,說何必如此呢?卻傳令全軍將士,表明安慶緒向我稱臣了。史思明高興,-悄-悄寫信給史思明說,我們相約為兄弟之國,與唐三分天下。安慶緒接到后,高興,不用讓位了。就提出來,歃血為盟,史思明同意了。安慶緒帶三百人,去史思明的軍營中。迎接到庭下。安慶緒向史思明下拜致謝。史思明第一步成功了。第二步就是要人倫大義來彰顯安慶緒的叛逆不道。史思明變臉,大罵安慶緒。身為人子,竟然殺父奪位,我是替你父親來討賊。以不孝之罪來治他。高尚孫孝哲等人統(tǒng)統(tǒng)拉下去斬首。史思明對那些能干的,就來軟的。張通儒等人,卻重用。形成了新的史思明的集團(tuán)了。城里安全了,史思明才隆重入城。進(jìn)城后,打開府庫,獎賞士兵。一下子控制了大局。
唐朝內(nèi)部露出破綻:稱帝后,史思明還沒馬上出擊。他在盤算搬都城與燕京。這是他的老巢,權(quán)力才能穩(wěn)固。他還耐心等待唐內(nèi)部的破綻。果然唐就送來了機會。這時的唐朝,內(nèi)部與外部都發(fā)生了變化。內(nèi)部上,太監(jiān)李輔國公開攬權(quán),排斥忠良。有個小官,管馬。不知道他為什么當(dāng)了盜賊,被縣尉抓了。判死刑。他老婆上訴。打動了李輔國的心,支持了她告。李輔國慫恿肅宗,肅宗讓御史與大理,聯(lián)合審這個案子。這個案子重審,維持原判。再鬧,肅宗再派人來審。重新判,是個錯案。前面的御史不干了。找毛若虛來對質(zhì)。毛若虛慌了,到肅宗處告狀。肅宗藏他到簾子里。御史來找到肅宗,結(jié)果肅宗大罵他,貶他去邊遠(yuǎn)地區(qū)。這事鬧得沸沸揚揚。宰相李峴不干了。結(jié)果也被貶了。李輔國就是讓全朝廷看,自己有權(quán)了,就得聽我的。這是對政權(quán)極大的打擊。官場的正氣被壓了。安史之亂,折騰八年,唐內(nèi)部的矛盾有重大因素。惡劣風(fēng)氣還長期存在。外部也有變化。郭子儀被免職。兩京陷落以來,唐最危難時,是郭子儀與李光弼挑起重任,才使局勢好轉(zhuǎn)。肅宗卻不善于駕馭人。肅宗與李泌討論過,平定安祿山后,郭子儀與李光弼功高,怎么辦?肅宗沒有自信。這成了心病。現(xiàn)在機會來了,兩京收復(fù)了,肅宗心安了,就讓正派的郭子儀撤職了,讓李光弼取代了郭子儀。三軍不干。郭子儀高風(fēng)亮節(jié),把事情自己擔(dān)起來,反而安慰士兵們。騙他們,跑回朝廷受罰。
東都洛陽二次失陷:唐這邊,李光弼也學(xué)聰明了。沒有被宦官暗箭射中,卻也提防,不接受兵馬元帥。要求派個王子來,想豎立一塊擋箭牌。李光弼到任開始整頓軍隊,史思明大軍殺來了。史思明從來打不過李光弼。史思明來得快,李光弼不及布防,趕到汴州,與許叔冀商量。李光弼間他,能不替我守十五天,我去后方調(diào)兵。許叔冀答應(yīng)。李光弼去洛陽征兵,結(jié)果許叔冀發(fā)現(xiàn)對方聲勢浩大,就投降了,成了史思明政權(quán)的宰相。史思明乘勝追擊,李光弼見到韋陟,間怎么辦。只能堅守,不能出戰(zhàn)。洛陽難堅守。韋陟提出,撤到潼關(guān)。李光弼一聽,不行。不能一撤就撤五百里。這會長敵人威風(fēng)。其實他還是選擇了郭子儀挑的河陽來相機作戰(zhàn)。命令洛陽的官員撤往關(guān)中。堅壁清野。部隊退往河陽,自己帶兵掩護(hù)撤退。史思明看殿后的是李光弼,不敢進(jìn)攻。李光弼全軍進(jìn)入河陽。這是唐第二次重大失敗。史思明進(jìn)城后,發(fā)現(xiàn)洛陽是空城了。他擔(dān)心李光弼會反擊,不敢久駐洛陽,退到白馬寺設(shè)防。李光弼是用空間換時間。
李光弼智斗史思明:在河陽,李光弼再次打史思明。一個故事是,白孝德槍挑劉龍仙。史思明派人挑戰(zhàn),李光弼不出,他就派劉龍仙來叫罵。罵得唐的將軍咬牙切齒。白孝德要去拿下劉龍仙。李光弼配了五十精銳。白孝德神定氣閑地出來了。慢慢走近劉龍仙。劉龍仙準(zhǔn)備把腳從馬上拿下來。白孝德向他招手,像對老朋友一樣。白孝德停了馬,聽他罵。突然白孝德大吼一聲。白孝德兩把長柔沖向劉龍仙。白孝德一槍挑下馬來,并割下首級。第二個故事,李光弼智挫史思明。史思明騎兵好,馬好。這是他看家老本,特別愛護(hù)。李光弼也是草原來的,懂馬。就把部隊的母馬全部挑來。母馬一叫,史思明的公馬全跑過來了。史思明氣得直叫。李光弼派部下拿著長鐵叉頂著史思明派來的船?;馃俗约旱拇弧5谌皇?,李光弼用計招降武將。史思明看到正面進(jìn)攻難得手,就迂回到后面想切斷糧道。李光弼親自帶兵安下營盤。晚上李光弼跟部下講,今晚史思明會派人來抓我。史思明手下幾個猛將高庭輝等一定有一個人來。他們來了,不要與他們打。如果投降了,就帶人來見我。手下們偷笑。史思明果然叫來李日越,派精銳部隊去活捉,如果捉不到,就不要回來。李日越來到一看,怪了,唐軍在溝中休息,怎么回事,就問李司空在嗎?部下告訴他,趁夜走了,不在。這個營盤有多少人呀?就一千多人。李日越就沉思了,半天,回頭對騎兵說,我們抓不到李光弼,抓個小的回去,就死定了,不如真投降吧。真投降了。帶去見李光弼,李光弼重用他。李日越在李光弼手下獲得善待。高庭暉聽說了,也找機會投降了。部下都不明旬可孿光弼。李光弼說這是人之常理。史思明知道我出來了,一定會派猛將出來抓我,抓不到我,就只能投降。高庭暉才在李日越之上,就想我會給他更大的官,這就…自利招降了他們。史思明一再中計。決定調(diào)集兵馬用強大攻勢來沖垮掉河陽守軍。李光弼只得與部下李抱玉商量,替我守兩天城。李抱玉是唐的安興貴后代。來自涼州,在李光弼手下當(dāng)副將。到安祿山叛亂時,李抱玉覺得與安同姓,就要求改姓。就賜姓為李。這就可以看出他對唐的忠誠。不過,打仗不咋的。敵軍勢力太大,就間李光弼,兩天要是還不來,怎么辦?李光弼就說,聽?wèi){你放棄。這就說明形勢之危急。唐朝這時就只能把王朝的命運交到李抱玉手中,能不能堅守兩天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