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方面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其中包括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其指導思想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fā)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guī)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fā)展實踐的規(guī)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tǒng)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是由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實踐提出的。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最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經濟發(fā)展道路進行理論概括的系統(tǒng)性經濟學說。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以改革和發(fā)展的重大問題為導向,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又要結合我國經濟發(fā)展實際,不斷形成充分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理論成果。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涉及為什么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立場代表無產階級根本利益,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是以發(fā)展生產力、增進人民福祉為目標的政治經濟學;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政治經濟學;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政治經濟學。
基于以上分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定位可作如下規(guī)定:它提供一種意識形態(tài),但不僅僅是意識形態(tài),它還提供基本的經濟學理論;它提供思想教育教材,解決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但不僅僅是思想教育教材,還要為我國的經濟決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經濟理論指導;它要批判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潮,但不僅僅是當批判家,還要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建設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突破從生產力成為研究對象開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論,也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范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堅持這個范式。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任務是揭示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替代的客觀規(guī)律,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也就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fā)展的阻礙作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根據《共產黨宣言》,任務是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原因是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的物質條件是其生產力水平達到并超過資本主義的水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時,生產力水平沒有達到并超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明確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不只是生產關系改革和調整的實踐,還是發(fā)展生產力的成功實踐。這表明,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把對生產力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
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只是限于生產關系,而不進入生產力領域,會使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范圍和領域越來越窄,對中國經濟的解釋能力及指導作用越來越小。與此同時,各個流派的經濟學都在搶奪發(fā)展生產力領域的話語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如果不占領這個領域,也就失去了這個領域的話語權和指導權。
生產力同生產關系一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會牽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系列突破。
對生產力,研究什么?鄧小平說: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兩個方面講全了。習近平說:牢固樹立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發(fā)展生產力的理念?;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就是要建立解放、發(fā)展和保護生產力的系統(tǒng)化的經濟學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