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共產黨堅持底線思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橋或船”的問題,為我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樹立了典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包括底線思維在內的五大思維能力,就是這種強大思維武器的具體體現(xiàn),用它們來分析、解決治國理政中的一系列根本問題,就可以提高我們黨攻堅克難、化解矛盾、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更好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前進。實際上,我們共產黨人在治國理政中所倡導的底線思維并不陌生,可以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比比皆是,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也體現(xiàn)著共產黨人對傳統(tǒng)底線思維精華的繼承與發(fā)展。
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禮記·中庸》記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左傳》記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史記》記載:“置之死地而后生。”所有這些其實都蘊含著濃厚的底線思維特色。中國共產黨一直比較注重運用底線思維思考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問題。比如說,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作結論報告,在講“準備吃虧”、準備對付困難時一口氣列了17條困難。毛澤東同志說:“許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們的高級負責干部要有這種精神準備,準備對付非常的不利情況。”后來他又說,凡事設想一切可能的困難,只有對著一切預先想透、有著充分精神準備,并使干部有此種準備,然后才能想出克服困難的辦法,走向光明的前途。對新中國成立以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又提出了“兩個務必”的思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與毛澤東同志相似,鄧小平在推進軍隊建設時也曾強調,軍隊要打仗,需加強教育訓練,避免出事故,對好多事故都要防范于未然。到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如何對待改革開放?鄧小平認為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因為在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必然出現(xiàn)各種復雜情況和問題,一定會遇到障礙。他強調:“改革沒有萬無一失的方案,問題是要搞得比較穩(wěn)妥一些,選擇的方式和時機要恰當……我們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xiàn)較大的風險上,準備好對策。這樣,即使出現(xiàn)了大的風險,天也不會塌下來。”這是鄧小平的底線思維、底線意識。江澤民、胡錦濤也自覺秉承了這個思維方法,繼續(xù)推進各項改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