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fā)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中國”,內涵豐富,旨意深刻,對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國際話語場的“中國圖像”不是由中國話語塑造的,附著了很多非中國的元素
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讓世界知道“六個中國”呢?筆者以為,原因就在于世界不知道,或者說,世界知道的中國有的是歪曲的中國、錯位的中國、顛倒的中國,附著了很多非中國的元素;準確地說,西方知道的中國根本就不是真實的中國,而只是西方的某個他者形象。
毋庸置疑,國際舞臺上的“中國圖像”不是由中國話語塑造的,而是主要由西方的漢學家、中國問題專家以及西方的媒體和政客塑造的,他們大都是戴著有色眼鏡來觀察中國,以西方的思維方式來思考中國,以西方的話語邏輯來裁剪中國。因此,結果必然是這樣:他們說得越多,離真實的中國越遠;他們說得越清晰,中國圖像就越模糊;他們說得越確定,中國形象就越是被置于懸疑之中。
西方話語中的“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中國性”的缺席和“西方性”的附著。“中國模式”與“華盛頓共識”中耦合的地方被無限放大,而“中國特色”的成分則被擠壓到邊緣地帶,甚至干脆虛無化。比如,他們認為,中國模式無非是西方模式的復制品,中國模式的出路無非是向西方普世原則靠攏,中國模式的成功無非是為新自由主義增添了又一個成功樣本;還比如,西方一些人認為,中國是一個沒有自由、沒有民主、不尊重人權的國家,中國是一個落后的專制國家,中國是一個沒有大國責任感的國家,中國是一個瀕臨崩潰的國家,中國是一個充滿霸權野心的國家。
在國際話語場,“中國”儼然成為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沒有自身獨特的規(guī)定性和確定性,陷入了“沒有標準,怎么說都行”的解釋怪圈之中。中國的話語劣勢主要表現在:話語議題由西方設定,話語規(guī)則由西方制定,話語真?zhèn)斡晌鞣讲门?。回顧?0年來的話語變遷,我們驚訝地發(fā)現,西方話語對中國“情有獨鐘”,絲毫不亞于冷戰(zhàn)時期美蘇之間的話語爭鋒,“歷史終結論”影射中國,“文明沖突論”直指中國,“大國責任論”捧殺中國,“中國崩潰論”棒殺中國,“中國威脅論”孤立中國,“價值觀外交”圍堵中國,“霸權穩(wěn)定論”遏制中國,“民主和平論”忽悠中國,“航行自由論”依然劍指中國。此外,西方還在涉藏、涉疆、涉臺、涉港、涉恐等問題上制造話題,挑撥離間,混淆是非,試圖遏制中國的和平崛起,真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當然,中國以世所罕見的速度崛起,話語體系建設相對滯后也是難以避免的。但時至今日,中國不能滿足于行動上的巨人、語言上的矮子,不能滿足于扮演輕言少語、無足輕重的巨人角色,中國的發(fā)展優(yōu)勢在話語權、軟實力方面應該得到相稱的體現。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