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費是指用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一種消費活動。在當代中國,文化消費的重大作用和現實意義已逐漸得到重視,構建中國文化消費的主體性地位是實現文化消費作用和意義的基石。理解中國文化消費的特征,理解當前所處時代的特點,有助于加深對中國文化消費主體性地位的理解。
中國處于一個大轉折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文化自覺性需要文化消費主體性的有效支撐。19世紀中葉,是為中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種大變革、大轉折產生的大碰撞,不僅發(fā)生在器物、學理和制度層面,更重要的是發(fā)生在社會文化心理層面。中國“家國天下”的差序格局與西方民族國家的神權君權的群己權界,都是沉淀于東西方社會文化心理最深處的對社會構建機理的基本理解。這種對社會建構機制理解的差異是區(qū)分“我者”與“他者”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國學者薩繆爾·亨廷頓認為世界政治沖突的主要根源。經濟全球化時代,不僅要有自我與他者之間的身份認同,更要有自我身份的認知。中國近現代170多年,特別是近百年的探索歷程表明,只有立足于中國歷史與現實,回答好“我是誰”,中國革命、發(fā)展和建設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只有文化才能夠喚醒自我身份的認知,只有文化才能夠回答“我是誰”這一問題。
進入21世紀,全球競爭逐漸從軍事競爭轉向經濟競爭和文化競爭。中國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實現歷史的跨越和轉折,不僅需要經濟上的發(fā)展與振興,更需要文化的發(fā)展與振興;中國文化自覺性不僅要體現在努力為中國發(fā)展提供動力和自我認知,也需要體現在為東西方文化交融、為世界的發(fā)展與和平提供借鑒。而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主要體現在文化被生產和消費的廣泛程度上,只有根植于文化消費者社會文化心理結構的活的文化,才能成為經濟發(fā)展、國家安全與文化傳承的載體,才能在特定歷史時期起到關鍵作用。因此,構建中國文化消費的主體性地位才能奠定中國文化的自覺性。
中國處于一個工業(yè)化與城市化深入推進的時代,中國社會轉型發(fā)展需要文化消費主體性的引領和塑造。工業(yè)革命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工業(yè)革命創(chuàng)造出的生產力第一次使社會物質產品的供給大于物質產品的需求。而進入后工業(yè)時代,滿足人們情感體驗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以創(chuàng)意、品位、審美為核心的文化產業(yè)異軍突起,物質產品生產能力無限擴張和消費能力有限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調和。有學者指出,消費諸如奢侈品、藝術品這樣無實際用途、與需求有關的商品所帶來的滿足感,在理論上有著無限的發(fā)展空間。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認為,后工業(yè)社會的驅動力已經從生產主導轉向消費主導,生產型的社會被消費型的社會取代。從物質生產轉向文化生產,品位、意義、符號與生產、消費、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是后工業(yè)化時代發(fā)達國家文化產業(yè)在社會活動中占比逐漸上升的主要原因。
工業(yè)化與城市化相伴發(fā)展,隨著工業(yè)化深入推進,中國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已經進入城市時代。城市不僅是經濟中心更是文化中心,城市社會與農村社會的差異不僅體現在經濟生產差異上,更重要的是,地理空間上的臨近和聚集使城市生產和生活更依賴于城市文明、社會規(guī)范和城市文化的指引和影響,而空間在文化的生產和消費活動中的極化作用也更加突出。文化消費主體意識的建立和培養(yǎng),對于中國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過渡,由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提供精神消費引領和城市文化塑造的雙重功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