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會結構生成中蘊含的挑戰(zhàn)
應該說,原來那種在犧牲資源環(huán)境基礎上以資本與廉價勞動力的結合而形成的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完成了制造業(yè)向中國轉移的過程,并形成了強有力的“中國制造”。但舊動力的不可持續(xù)性與國際經濟形勢的低迷,已迫使中國經濟處于下行壓力之下,這也正好與世界經濟的衰退過程耦合在一起,于是,世界經濟的康德拉季耶夫長波與中國經濟自2008年以來調整的周期性短波同時發(fā)生了作用,從而產生了像熊彼特所說的破壞性創(chuàng)新過程。這使中國社會的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發(fā)展過程的不確定性同時也蘊含著一系列挑戰(zhàn)。
1、中產階層在成長中具有脆弱性。
經濟波動的程度,會給中產階層的成長帶來諸多風險。具體來說:中產階層——尤其是新中產階層是一個受雇的白領階層。他們的經濟收入,完全取決于雇方經營狀況的好壞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狀況的穩(wěn)定性。一旦遇到經濟大幅度下滑,剛剛成長起來的中產階層的收入將下滑,其生存狀況將受影響,其對未來的擔憂會增加,這也會消解其消費的積極性。再看中國老中產階層艱辛維持的實體店營生,在電商的蓬勃發(fā)展中,已經面臨利潤進一步攤薄的命運。
中產化社會的來臨,往往伴隨大量的人口流動,也會伴隨全社會青年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延長,還會伴隨人們所學專業(yè)與擇業(yè)崗位匹配困難程度的增加——在個體意識強化的過程中,人們的結婚年齡會不由自主地推遲,終身不婚的人口占比會趨于上升,結婚者的離婚率也會居高不下,同居家庭所占比重也會走高——這一切都使中產化社會與社會的個體化和原子化密切相關?,F在,在超大城市北京和上海,人們的平均初婚年齡,男性已經接近30歲,女性已經接近28歲。
在家庭人口規(guī)模趨于縮小的過程中,社會的個體化本身就預示著生存風險的上升。如果社會保障難以讓社會個體獲得安全感,則中產階層的階層認同率就會長期趨于低下。
正因為中產階層具有一定脆弱性,所以即使在發(fā)達國家中,伴隨經濟發(fā)展的波動狀況,中產階層的人數占比也會發(fā)生萎縮趨勢。比如,從1980年到1995年,美國中產階層的人數就減少了4.4%,澳大利亞中產階層人數減少了2.6%,英國中產階層人數減少了3.9%。因此,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質表現,就是出身于農民和工人階層家庭的子女,難以流動到中產階層的陷阱——是社會流動的陷阱。
2、消費社會易導致拜金主義。
中產化社會的來臨,會強烈地將消費轉變?yōu)橐环N符號。那種傳統(tǒng)社會塑造的看重消費品使用價值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工業(yè)生產效率的提升,會長期使具有使用價值意義的商品處于相對過剩狀態(tài),而使具有階層區(qū)隔意義的具有符號價值的商品處于相對短缺狀態(tài)。社會流行的時髦物會在媒體與上層社會的引導中縮短“生命”周期。這是中國社會處于買方社會后第一次迎來的商品過剩時代。越是后工業(yè)特征強烈的城市,就越易于將街道轉變?yōu)闀r裝秀,將夜色轉變?yōu)闊艏t酒綠,將電視節(jié)目轉變?yōu)榕枷駝 C看蜗M的升級,都將追隨“流行”的步伐。即使是鄉(xiāng)村的少女,也會穿上熱褲并將頭發(fā)染成流行色。為滿足工人階層與農民階層對廉價商品的需求,制造商也會批量生產出標記了時髦的各類商品。于是,消費不再僅為滿足生存所需,而更強烈地顯示出身份之差異。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前衛(wèi)的消費會轉化為公開的炫富,以顯示自己跟隨時髦的步伐或與眾不同的特例。所以,我們慣??吹降那闆r是:手機與穿戴設備縮短了更新換代的時間。在缺少文化引導的消費社會,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等極易找到生發(fā)的土壤。上層階層的炫富與中產階層的品位,在將自己與工人階層、農民階層相區(qū)別的同時,也會拉開其與工人階層和農民階層的距離——這在某種程度上還可能會導致“社會的斷裂”。所以,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需要注意彌合階層之間的裂隙,并維持階層之間基本的團結。
因此,物質的繁榮與人們對物質消費欲望的提升,需要有同一時代的哲學文化科學所指導。缺少文化導引的物質消費,很容易導致紙醉金迷。只有用文化去中和消費中永無止境的欲望,消費才能運行在秩序的軌道之中。
3、中國已進入少子化時期。
進入中產化時代之后,人口的生育模式就過渡到后工業(yè)社會。從世界各國的人口發(fā)展史可以看出,幾乎所有跨入中產化社會的國家,都伴隨著生育率的快速降低。所以,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其為控制生育而出臺的措施,易于生效。但其為鼓勵生育而出臺的激勵政策,卻很難立竿見影。在有些國家,甚至于出臺了很多刺激措施,也收效甚微。
為避免可能發(fā)生的低生育陷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單獨二孩”政策,但改革紅利沒有釋放出預期效果。于是,2015年10月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打開了“全面二孩”的政策窗口,根據該次會議的建議,中國在“十三五”時期會“促進人口均衡發(fā)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杉词股甙l(fā)生了改革,從長期趨勢看,少子化的趨勢也將不可避免。因為后工業(yè)化社會會完全改變人們的家庭觀念、婚姻觀念和生育觀念。后工業(yè)社會的來臨,將在本質上改變中國人的生育觀念。即使在農村地區(qū),也會從養(yǎng)兒防老轉變?yōu)樯鐣B(yǎng)老與自我養(yǎng)老的結合。在中國從工業(yè)社會轉變?yōu)楹蠊I(yè)社會的過程中,居家養(yǎng)老中的“夫妻互養(yǎng)”會成為主要養(yǎng)老模式,在喪偶之后也會堅持“自我養(yǎng)老”的模式。只有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在生活不能自理時,才會依靠子女養(yǎng)老和機構養(yǎng)老。
現在存在的年輕老人(60歲左右退休的子女)贍養(yǎng)老年老人(85歲以上的老年父母)的模式,會在退休年齡逐步推遲過程中逐漸消退。后工業(yè)社會特征的強化,必將改變體力勞動盛行時期那種按退休年齡規(guī)?;诵莸哪J剑瑒趧诱卟坏貌辉谕诵莺罄^續(xù)再就業(yè)。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