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說天子無私事,宰相無小事。我的理解是,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任何一個小的細節(jié)里面都有玄機。沒處理好就釀成政治災難和殺身之禍。很多人因為反對嘉靖皇帝煉丹而丟了烏紗帽。當然,也有人因此而榮華富貴。張居正三十歲時,因看不慣嚴嵩而且以以養(yǎng)病為由,回到老家讀了三年書,可是人在江湖心想朝廷,33歲又回到了京城,依舊在編修的位置上干了兩年。徐階這個時候進入內閣當了次輔。他利用權力安排張居正當了時為儲君日后成為隆慶皇帝的朱載垕的老師,同時還讓他兼任了個職務,就是國子監(jiān)司業(yè)。國子監(jiān)是國家最高的一所大學,不像今天那么多大學,那時就一所,有點像中央黨校和北京大學聯(lián)合的功能。大學也沒有那么多的領導干部,就兩個,一個是校長,一個教務長。張居正當司業(yè)時只有36歲,就因為徐階看中他,認為他日后可當重任,故破格提拔他。
嘉靖皇帝去世,徐階已經是內閣首輔,內閣還有三位次輔,徐階全都拋到一邊,而找來40歲的張居正起草遺詔。這是巨大的政治任務,而且也是非常強烈的信號,就像今天起草十七大黨的報告一樣的道理,那能讓一般人起草嗎。張居正的級別達不到,就是一個教務長。為了張居正能盡快進入內閣,徐階一年時間內給他升了四級,先是當禮部右侍郎,禮部就是今天的教育部、外交部、民委,宗教局等七八個執(zhí)能部門的綜合,禮部的右侍郎是三把手。明代的部長,叫尚書,一個常務副部長,叫左侍郎,二至三個右侍郎,這幾個人叫堂官,就是部級領導。底下各司的叫員外郎,在各司的副司長叫主事。禮部右侍郎沒當三個月,張居正又當上了吏部左侍郎,吏部就是我們今天的中組部,吏部的左侍郎,是二把手。又過了半年,張居正進入內閣,主管兵部與工部。這一年,張居正42歲。
我常說,張居正是知識分子從政報效國家的典范,看他的資歷,他連縣長都沒當過一天,更別說市長,省長,他幾乎沒有從事過任何實際的行政領導工作,參加工作后除了作研究工作,然后就是教書,然后一下子當上了國家領導人。事實證明,他干得非常好。明代的首輔很少從封疆大吏中去選拔。明代的內閣輔臣一定是大學士出身,首先首先應是學者。所以說,張居正不是一個個案。從封疆大吏里面起來的人,就是治理各省、各個地方有經驗的人,他們最終的出路是中央的六部三司當一把手。但是,首輔這個職位不能從封疆大吏中產生,這個位置是職業(yè)政治家的位置。包括次輔,就是進入內閣的成員,沒有封疆大吏。
在隆慶皇帝登位的六年全內閣換了四任首輔,輔臣們斗得驢嘶馬喘,隆慶皇帝是一概不管。一心想改革的張居正,只得隱忍著尋找時機。
隆慶二年,43歲的張居正給隆慶皇帝寫了第二封改革的建議書,叫《陳六事疏》。就是國家要從六個方面進行改革。他為什么這個時候提出來呢?是因為兩大政治強人徐階、高拱這時候都離開了內閣,而皇上又是一個很忠厚的人,自己又是皇帝的老師。他覺得時機成熟了,因此把改革的思路提出來。但皇上這次又只批示了七個字:“知道了,具見忠忱。”就是說我已經知道了,你對我很忠誠,再沒有任何下文。張居正放了一個政治的氣球,沒有什么效果,就繼續(xù)等待。六年之后,隆慶皇帝死去,他的兒子朱翊鈞繼位,是為萬歷皇帝,朱翊鈞只有十歲,選中張居正當了首輔,到這時,改革的機緣才得以成熟。
任何一場改革,實際上是將社會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重新進行調整,讓社會資源的分配模式更加合理。從商鞅、王安石到張居正的改革都是走的這個路子。張居正的改革是從整頓干部隊伍開始的。
萬歷皇帝是一個十歲的孩子,身邊的兩個人,一個是他的生母李太后,二是大太監(jiān)馮保。張居正的改革,只有取得這兩個人的支持,才有可能推行。張居正看清這一點,一直注意和他們搞好關系。改革的第一步,整頓干部隊伍,就是在他們的支持下展開的。張居正上任不到一個月,就提出京察。所謂京察,就是考察中央機關的領導干部。明代的中央政府有兩套,一套在北京,南京也保留了一套。南京的中央政府管理的事兒很少,主要是北京的中央政府。但是不管怎么樣是兩套中央班子,京察從他們做起。26000名干部,我指的是處級干部以上的,到內閣大臣這一級,全部都要寫述職報告。凡是四品以上,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司局級以上的,直接給皇帝寫述職報告,副局級到正科級,即五品到九品,給吏部寫報告,內容是在隆慶皇帝的六年期間,你做了些什么?你做了哪些是你應該做的事情,有哪些你應該做的沒有做。統(tǒng)統(tǒng)寫出來然后決定干其的去留、升降、罷免。張居正提出京察三個月完成。雷厲風行,說到做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