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7月8日召開局系統(tǒng)黨員干部大會。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鐘自然以《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 踐行新時期地質工作者核心價值觀 做合格共產黨員》為題,為大家講授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李海清主持會議,在京局黨組成員和局機關全體干部職工在主會場、各直屬單位全體干部職工在分會場參加了會議。
鐘自然局長講話全文如下:
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 踐行新時期地質工作者核心價值觀 做合格共產黨員
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 鐘自然
(2016年7月8日)
同志們:
今年黨中央部署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這是在先后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的重大部署,推進思想政治建設常態(tài)化的重大實踐,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對黨的革命傳統(tǒng)、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明確要求,我們要牢牢把握講話精神,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大力弘揚地質行業(yè)優(yōu)良傳統(tǒng),踐行新時期地質精神,用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真正成為知行合一、走在前列的合格共產黨員。
領導干部講黨課,是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規(guī)定動作。6月28日,姜大明部長率先為我們講了一堂黨課,姜部長的黨課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內容豐富、形式生動,局系統(tǒng)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干部都要把姜部長的黨課作為學習教育的重要教材。今天,我以“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踐行新時期地質工作者核心價值觀,做合格共產黨員”為題,講一次黨課,與同志們一起學習交流。
一、用地調百年的歷史經驗激勵我們譜寫地質事業(yè)的新篇章
1916年2月,民國政府農商部設立直屬的地質調查局,農商部礦政司司長張軼歐兼任局長,丁文江和瑞典人安特生任會辦(副局長),章鴻釗、翁文灝分別任下設的地質、礦產兩股股長。中國自主培養(yǎng)的第一批18名地質畢業(yè)生于7月正式進入地質調查局工作,開啟了中國地質調查工作的序幕。同年10月,地質調查局改為地質調查所,丁文江任所長。該所定額39人,實行獨立核算,年經費68000元。時至今年,地質調查工作正好走過風云激蕩的百年。百年來,一代代地質人開拓創(chuàng)新、堅守擔當,在傳承與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中不斷推進地質事業(yè)發(fā)展。中國地質調查百年的歷史,是地質人報效國家與服務人民的歷史;是地質科技進步與創(chuàng)新的歷史;是地質人才成長與進步的歷史;是地質文化創(chuàng)造與傳承的歷史。
(一)地調百年是致力于報效國家、服務社會與人民的百年
從20世紀初至1949年,以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等為代表的300多位地質先輩,獻身國家的地質事業(yè),在戰(zhàn)亂中推動中國的地質調查從無到有,在曲折與磨難中前進發(fā)展。地質先輩堅持近代科學救國救民之路,高呼“欲發(fā)達國家實業(yè),必先從事于地質調查”、“要富國強兵,只有為國家開發(fā)礦藏,從地下找到財富”。在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等人的努力下,1916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正式開展工作,開創(chuàng)了地質調查報效國家的先河??箲?zhàn)期間,地調所所長翁文灝發(fā)表《告地質調查所同人書》和《再致地質調查所同人書》,提出“使我輩地質研究及調查直接有益于抗戰(zhàn),亦即有所貢獻于近代國家之建設”。章鴻釗在國外留學期間,抱定“宜專攻實學以備他日之用”宗旨,決然改學地質。他認為“地質不明,則棄利于地亦必多,不知土壤所宜,工不知材料所出,商亦不知貨其所有、易其所無如是而欲國之不貧且弱者,其可得乎?”。畢業(yè)之后,他立即回國,展開工作。李四光先投身革命,參與辛亥革命,后由學造船改學冶煉,最后改學地質走工業(yè)救國之路。
在抗戰(zhàn)時期,為了不中斷地質調查工作,許多地質先輩付出了生命。丁文江為考察煤礦而死;吳希曾、林文英在野外調查時遭覆車之禍;朱森、計榮森、胡伯素、張沅凱、劉莊等在惡劣環(huán)境中因病而英年早逝;趙亞曾、許德佑、陳康、馬以思在科學調查中死于土匪之手。地質先輩面對民族危難,牢記自己職責,以實業(yè)報國,完成大量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提交了甘肅北部靖遠、景泰煤田等一大批礦產報告,為抗戰(zhàn)貢獻了寶貴的資源。
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建設百廢待興。“地質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地質工作者是建設時期的游擊隊、偵察兵、先鋒隊,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開路先鋒”。地質工作服務于國家需要和經濟建設大局,解決國家建設面臨的迫切問題。李四光排除艱難險阻,在最需要的時候毅然投入祖國懷抱。在李四光為代表的地質科學家的領導和感召下,大批青年滿懷振興祖國的熱情,不畏艱苦,投身地質工作,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們把青春、激情,甚至生命,都奉獻給了祖國的地質事業(yè)。通過調查和群眾報礦等多種形式,查明了30多個礦種,建立了五大煤炭基地和十大鋼鐵基地,建成了銅、鋁、鉛、鋅有色金屬原料基地,奠定了鎢、錫、鉬、銻和稀土的優(yōu)勢礦產地位,保障磷、硫、鉀化學工業(yè)原料,擴充國家黃金儲備。發(fā)現(xiàn)了大慶油田,使我國甩掉“貧油國”的帽子。發(fā)現(xiàn)了鈾礦,為原子彈成功爆炸提供了鈾礦資源基礎。查明了全國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guī)律。支持“三線”國防建設,開展“三線”地區(qū)的區(qū)域地質調查、油氣調查和重點地區(qū)的喀斯特地質調查,重大橋梁工程地質勘查,以及河西走廊地區(qū)的水文地質調查。地質工作為國家建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地質工作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實行堅持“地質-找礦為中心”的方針,區(qū)域地質調查工作主要部署在重要礦產遠景區(qū)和重點片區(qū)上,兼顧重要經濟區(qū)、城市區(qū)和構造巖漿帶、大地構造帶單元的接合帶,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區(qū)調步伐,提高圖幅質量,能源礦產勘查工作突出“新地區(qū)、新類型、新深度”。塔里木盆地沙參2井高產油氣流的產出,實現(xiàn)了中國古生代海相油氣的新突破。春曉油田的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了東海油氣勘查的重大戰(zhàn)略性突破。珠江口盆地油氣的突破,使南海成為繼渤海灣、東海之后又一個重要的海上油氣產區(qū)。
進入21世紀,面對經濟全球化、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土地質量退化、地質災害頻發(fā)、環(huán)境問題日益凸顯、海洋地質調查基礎薄弱的形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新要求,地質工作內容和方式都實行了積極調整。先后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計劃”和“找礦突破戰(zhàn)略行動”,提高地質調查程度,實現(xiàn)礦產勘查戰(zhàn)略西移。以服務民生為新拓展,開展土地地球化學調查,把脈土壤地質環(huán)境。開展水文地質調查,為民找水。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監(jiān)測與防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開展城市地質調查,提升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水平。以工程地質為新方向,支撐三峽水利樞紐、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建設。地質考察推進到地球的南北極,地質調查挺進到深海遠洋,為維護海洋權益、支撐服務海洋強國戰(zhàn)略提供了重要的地質依據。地質工作行周邊,走非洲,跨南美,越澳洲,積極擴展國際合作,樹立了中國地質人的新形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