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984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的改革由農村為重點轉向以城市為重點。從1978年開始,農村的改革主要是進行農村聯(lián)產承包制;從1984年開始,改革重點就由農村移到了城市。1985年中共中央又作出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鄧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發(fā)表了關于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決定,改革在政治體制上也開始向前推進。中國有一個很大的發(fā)展,1987年十三大對改革進行了初步總結,并強調要繼續(xù)推進我們國家全方位的改革。
在改革過程中,我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也積累了一些問題。經過1989年到1991年三年的治理整頓,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對中國的制裁措施也逐步被打破,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推動改革。在這樣歷史關鍵時刻,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堅決支持中央的領導工作。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同志到武昌、深圳、上海等南方城市視察時發(fā)表了重要談話。他強調,要抓住機遇,加強發(fā)展,要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的進程,而且對當時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即:不要把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劃等號,也不要把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劃等號。他認為,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是可以用的。在這一個重大理論突破的基礎上,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進行理論方面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把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確定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又一個里程碑。在十四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專門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問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經過差不多10年的建設,中國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經過長期談判,在2001年12月份終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對進一步如何推進改革進行全面思考。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全面研究。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制定和通過完善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決定,進一步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向前發(fā)展。
中國在改革開放方面,還有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那就是在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中國共產黨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直不斷推動改革向前發(fā)展,改革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改革正向全面深入發(fā)展,原來我們側重于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已經對中國的全面改革進行了部署。全面改革既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也包括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和生態(tài)文明改革,還包括軍隊方面的改革、黨的建設體制方面的改革。
全方位的改革是中國發(fā)展的動力,也是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經驗,符合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可以說,對于改革,中國共產黨的認識也更加深刻了,無論是在黨的章程里,還是在黨的報告里,還是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里,都對改革進行了高度肯定,而且對改革的理論也有新的發(fā)展。在這次講話中,習近平同志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yè)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改革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高度注意。
首先,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要把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勇于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chuàng)新,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讓發(fā)展更有質量,讓治理更有水平,讓人民更有獲得感。
關于改革開放,雖然我們強調七個方面的改革,但仍然是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重點。因為經濟體制改革直接推動經濟發(fā)展,按照唯物史觀來講,生產力起到決定作用。生產力的發(fā)展必然會不斷地去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為正在進行的其他方面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改革到了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習近平在講話里面也講道:改革往往都是從易到難。我們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敢于涉深水區(qū)、啃硬骨頭。我們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氣魄、堅忍不拔的毅力推進改革,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敢于觸及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堅決沖破思想觀念束縛,堅決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堅決清除妨礙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在改革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些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思想,而且他還強調: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依法治國,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關鍵在于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zhí)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法律權威,弘揚憲法精神,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