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
繁榮發(fā)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一個長期的、積累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遭受挫折、繼續(xù)探索并取得成功的過程,是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不能期望一夜之間就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fā)展,不會一帆風順。對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說,要有勇氣去探索未知的領域,講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zhí)著堅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堅守社會責任,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以深厚的學識修養(yǎng)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對于黨政機構或者管理者來說,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寬容、寬松的制度環(huán)境,提倡理論創(chuàng)新和知識創(chuàng)新,鼓勵探索,開展平等、健康、活潑和充分說理的學術爭鳴;堅持和發(fā)揚學術民主,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風格學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不要以出成果的名義干涉科學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多些寬容、多些引導,多些支持,多些幫助。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在基礎研究領域,科學成果不是管理出來的。在部分應用研究領域,創(chuàng)新成果也不都是計劃出來的。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久久為功。
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解釋模式和路徑
面對快速變化的中國與世界,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承擔著解釋中國、解釋世界的任務,同時,也承擔著傳播中國、解釋中國與世界關系的任務。但是,在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究其原因,最為根本的是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體現(xiàn)為自身的概念理論和邏輯的解釋模式與路徑。繁榮和發(fā)展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應當形成自身的話語體系,建構自己的解釋模式和路徑,積極參與國際哲學社會科學的交流溝通和對話,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不足,在交流中提升自己。首先,要結合中國的實際,運用新的方法總結提煉中國自己的概念、原理和理論。其次,熟悉和了解國外的價值體系、話語體系、話語習慣、話語理解力等,尋求話語體系建設的統(tǒng)一性要求與多樣性表達之間的平衡。善于利用話語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避免自我中心、自說自話。再次,既要善于設置話語議題,也要善于設置國際學術組織。鼓勵中國學者參與國際項目,同時鼓勵國際學者參與中國項目。在傳播和交流中,檢驗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成就,增強國際影響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