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1889.10.29-1927.4.28),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畢業(yè)后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戰(zhàn)亂動蕩的年代,艱辛備嘗的生活,使李大釗從小養(yǎng)成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沉穩(wěn)堅強的性格。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李大釗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抗議斗爭。他起草的通電《警告全國父老書》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著名愛國志士。“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1916年李大釗回國后,到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兼經(jīng)濟學教授,積極投身于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fā)了李大釗,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等為陣地,相繼發(fā)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大量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名文章和演說,闡述十月革命的意義,謳歌十月革命的勝利,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積極領導和推動五四愛國運動的發(fā)展,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1920年初,李大釗與陳獨秀相約,在北京和上海分別活動,籌建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李大釗負責黨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區(qū)分部主任。在黨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釗都當選為中央委員。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釗頻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產黨與孫中山會談,為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嘔心瀝血,做了大量工作。1924年1月,李大釗作為大會主席團五位成員之一,出席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參加大會宣言的起草等,為實現(xiàn)國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zhí)委會委員。此后,直接擔負國共兩黨在北方的實際領導工作。
李大釗的革命活動,遭到北洋軍閥的仇視,他們下令通緝李大釗。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在北京逮捕李大釗等80余人。在獄中,李大釗備受酷刑,但始終嚴守黨的秘密,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英勇就義,時年38歲。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