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fā)做出了重要貢獻。1982 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鄧稼先1941年考入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10月,鄧稼先懷著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放棄了美國優(yōu)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和兩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祖國。一到北京,他就同老師王淦昌以及彭桓武投入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開創(chuàng)了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工作的嶄新局面。1956年,鄧稼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當時,中央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發(fā)展原子彈。當鄧稼先得知自己將要參加原子彈的設計工作時,心潮起伏,興奮難眠,但同時他又感到任務艱巨。
一位科學家,只有當他的知識奉獻給祖國和人民時,知識和智慧才會更富有價值。從參加原子彈的設計工作之日起,鄧稼先就把全部的心血傾注到研究任務中。當時,他帶著一批剛跨出校門的大學生,在京郊日夜挑磚拾瓦搞試驗場地建設,硬是在亂墳里碾出一條柏油路,在松樹林旁蓋起原子彈教學模型廳。在沒有資料又缺乏試驗條件的情況下,他挑起了探索原子彈理論的重任。
為了當好原子彈設計工作的先鋒,他帶領大家刻苦學習理論。由于資料都是外文書,他組織大家學習,常常是自己念,大家譯,然后連夜印刷。為了解開原子彈的科學之謎,在技術設備落后的環(huán)境下,鄧稼先咬緊牙關,大膽地帶領大家使用算盤這種“土辦法”,進行復雜的原子理論計算。為了演算一個數(shù)據(jù),他們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個多月,算九次,要花費一年多時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