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嗶嗶”……當記者來到位于廣州市番禺區(qū)的廣州地鐵集團運營事業(yè)總部基地維修中心時,李天明正聚精會神檢測著電路板線路。在這里,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埋頭檢測維修的忙碌身影。
李天明是廣州地鐵集團自動化高級工程師、李天明創(chuàng)新工作室首席技師,也是廣州地鐵車輛電子部件自主維修的開拓者。有著17年黨齡的他,多年來始終堅守一線,處處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實現(xiàn)了廣州地鐵電子維修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突破,闖出了一條從中專生成長為首席專家的“逆襲”之路。
李天明(左)與團隊成員在工作室研究地鐵列車電子部件的設計原理,并討論維修方案。 廣州地鐵集團供圖
成功來自熱愛、執(zhí)著與專注
今年,在“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到來之際,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名單公布,李天明名列其中。2023年,他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次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獲得國家級榮譽讓我明白,只要腳踏實地、專注鉆研,在平凡的崗位上也一定能夠做出不平凡的成績。”在李天明眼里,榮譽的取得不僅是對他過去工作的肯定,更時刻提醒著他要繼續(xù)發(fā)揮黨員模范作用,在崗位上不斷發(fā)光發(fā)熱。
2000年,李天明從廣州無線電中等專業(yè)學校畢業(yè)后,入職廣州地鐵,成為一名列車檢修員。2005年5月,因工作成績出色,李天明開始擔任新成立的電子班首任班長,負責地鐵車輛電子部件及模塊的檢測維修工作。在此后的20年時間里,李天明始終兢兢業(yè)業(yè)、精益求精,這個年輕的班組也在他的帶領下,從3人小組發(fā)展成由160多人組成的專業(yè)團隊。
一個人的成功,注定離不開汗水的澆注。在成長的道路上,李天明也曾經(jīng)歷過不少煎熬時刻——
他記得,初到廣州地鐵工作時,所有列車全部采用進口電子部件。“維修這些零件相當于從零開始,一是公司先前沒有人做過,沒有經(jīng)驗可以借鑒;二是設備手冊上都是密密麻麻的英文、德文或日文,而且不同國家生產(chǎn)的電路設計風格也不同,簡直是一團亂麻。一開始,我真的無從下手、力不從心。”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李天明至今仍感慨萬千。
面對“攔路虎”,迎難而上是李天明的唯一選擇。那段時間里,他利用一切休息時間泡圖書館、邊學習外文邊翻譯設備手冊、逛電子市場采購零部件練習拆焊技術……在一個個不眠之夜里、一次次通宵達旦中,李天明終于一點點摸清了每一個設備甚至每一個元器件的設計原理。
2005年夏天,李天明又迎來了一次攻關考驗——自主修復空調(diào)核心控制板。夏日的廣州,酷熱難耐。白天,李天明和同事們利用列車高峰期回庫后寶貴的幾小時時間,鉆進氣溫達40攝氏度以上的車底,對修復后的控制板進行安裝調(diào)試。不到5分鐘時間,所有人便汗流浹背、渾身濕透。晚上,他又帶領團隊“死磕”德文和英文資料,分析設計原理,研究搭建測試環(huán)境……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月后,攻關小組成功修復列車空調(diào)核心控制板,一項“卡脖子”技術終于迎來突破。
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廣州地鐵在李天明和團隊的努力下,走上了列車電子部件自主維修之路。
2014年7月,李天明創(chuàng)新工作室成立。此時已成長為技師的他,又擁有了一個展現(xiàn)精湛技術的舞臺。2021年,該工作室入選“廣東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chuàng)新工作室”。
個人的精進、團隊的成長,靠的是什么?“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對工作的熱愛、執(zhí)著和專注。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歷史不會辜負每一位實干者。”李天明堅定地說。
從零起步到5000多種技術突破
李天明是廣州地鐵線路從單線運營到四通八達跨越式發(fā)展的見證者,也是公司從引進技術到實現(xiàn)技術自立自強的參與者。
在地鐵自主研發(fā)、實現(xiàn)國產(chǎn)化技術改造的征程上,電子部件維修是重要一環(huán)。
地鐵列車依靠電機驅(qū)動,其中牽引逆變單元是電機的驅(qū)動模塊。簡單來說,牽引逆變器好比列車的心臟,掌管著列車運行的動力供給。
過去,牽引逆變單元核心器件完全依賴進口。然而,由于國外實施技術封鎖,一旦核心器件出現(xiàn)故障,便只能送回原廠進行維修,不但費用高昂,而且需要耗費大半年時間,嚴重影響列車的運營。面對這項“卡脖子”技術難題,李天明帶領團隊成員開始發(fā)起“進攻”。
“我們利用積累了10多年的經(jīng)驗進行創(chuàng)新攻關,研究自主改造方案,經(jīng)過一步步摸索,終于成功‘解鎖’了這一技術屏障,實現(xiàn)了牽引逆變單元的國產(chǎn)化。”李天明說,“這項突破不僅將牽引逆變單元核心器件的采購成本從原來的60多萬元降低到17萬元,而且在這一研究過程中,團隊還培養(yǎng)出相關器件的選型、匹配、檢測、維修、量產(chǎn)等多項能力,大大提高了地鐵的運營保障能力。”
核心技術取得突破,不是個例。
M2500板被稱為地鐵列車電路板中的“航空母艦”。在這塊A3紙大小的電路板上,布局著8層電路走線、約3000個電子元器件。由于廠家不提供原始圖紙,也沒有現(xiàn)成的測試手段可以借鑒,一旦電路板出現(xiàn)故障,技術人員該如何應對?面對這一維修難題,李天明和團隊成員向困難發(fā)起“沖鋒”。他們找來X光機、顯微鏡等設備,逐個點、逐個單元,一點點、一寸寸掃描記錄M2500板電路數(shù)據(jù)。而后,通過細致分析掃描數(shù)據(jù)與電路原理圖、搭建測試環(huán)境等步驟,團隊終于在眾多元器件中精準鎖定故障點,并成功修復60多塊積壓件。
“目前,我們已經(jīng)形成了M2500板特有的故障剖析法,并憑借多年的維修經(jīng)驗,開始對外提供技術服務,積極承接市場中的維修業(yè)務。”李天明自豪地說。不久前,一位來自南京的客戶就專程“打飛的”將故障列車電路板送到廣州,向李天明團隊發(fā)來“援助”請求。
開辟離線測試環(huán)境、設計進口PU模塊的國產(chǎn)化替代方案、制作電子裝置令報廢部件“變廢為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李天明帶領團隊先后攻克5000余種地鐵列車電子部件維修難題,填補了該領域的多項國內(nèi)空白。
扎根地鐵行業(yè)20余年,李天明見證了我國地鐵從線到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歷程——從最初借助國外技術和設備,到自主建設自主維修,再到走出國門服務共建“一帶一路”……于他而言,地鐵早已不是一種簡單的交通工具,更是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參與者與見證者。
形成“雁陣”讓技術薪火相傳
從工班初級工干起的陳細弟,如今已成為廣州地鐵的一名技師。一路走來,他的成長離不開師傅李天明的“傳幫帶”。
2021年,年輕的陳細弟接到一項重要任務——診斷維修地鐵電子系統(tǒng)的主控板。“主控板是進口部件,供應緊張、價格昂貴,當時的技術團隊還不具備維修能力,于是組織找到我,希望由我負責攻關。”陳細弟回憶道。
接到任務后,陳細弟開始了夜以繼日的研究與試驗。但是,由于主控板電路排線十分復雜,他花了大量時間,嘗試了眾多方案,卻始終沒有成功完成手工拆焊工作。為此,他苦惱不已,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zhàn)。
每天晚上泡在工作室不肯走的陳細弟,很快引起了師傅李天明的注意。“師傅主動向我了解情況后,便鼓勵我要堅持下去,還陪我一起加班研究技術難點,和我討論如何完善焊接技術方案。”回憶起當時的一幕幕場景,陳細弟話語中透著感激。那段時間里,師徒二人每天吃住在工作室,從清膠工藝、溫度等諸多細節(jié)入手,一點點摸索、一點點嘗試。在兩人的共同努力下,半個多月后,主控板的檢測維修方案終于成功敲定,損壞的主控板也順利完成維修并交付前臺運營使用。
回想起2008年剛加入電子班時的經(jīng)歷,陳坤至今印象深刻。對于新入職的地鐵技術人員來說,快速熟悉電路維修規(guī)程的最好辦法,便是先在列車上將設備實物和手邊的電路圖進行一一對應,再接受實地模擬操作訓練。但是,列車白天要運營,如何完成操作練習?為此,李天明二話沒說,就當起了“夜校”老師——每天下班后,他將這群“新兵”召集起來,利用列車深夜回庫后的寶貴時間,在車上向大家講解線路原理、分析故障原因。“有時候,師傅講晚了,大家就干脆在工班上打地鋪睡覺,睡前還一起交流學習心得,學習氣氛特別濃厚!”陳坤說。
讓每個人在工作室里快速成長一直是李天明的心愿:“我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是在組織的關心與培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我要充分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領團隊中的每一名成員不斷精進技術,實現(xiàn)人生目標,服務地鐵運營,傳承工匠精神。近年來,我們以‘傳幫帶’工程為載體,通過系統(tǒng)梳理20多年沉淀的工作經(jīng)驗與技術竅門,構(gòu)建起技能傳承體系,實現(xiàn)了知識技能的全鏈條輸出。”李天明介紹道。
截至目前,李天明創(chuàng)新工作室已培育出5名高級技師、9名技師骨干力量,推動團隊形成“雁陣效應”,讓技術火種在維修實踐中薪火相傳。
“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必須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讓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fā)勞動熱情、釋放創(chuàng)造潛能,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李天明帶領團隊,用汗水澆灌勞動之花,用行動詮釋勞動真諦,為加快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奉獻著青春、貢獻著力量。
(作者單位:南方雜志社)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