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通常認為商品交換有兩大前提:一是分工;二是產權保護。沒有分工,大家生產的產品相同當然用不著交換;若產權不受法律保護,將別人產品無償占為己有不受懲罰,這樣弱肉強食,也不會有交換。正因如此,經濟學才將“產權保護”作為交換的前提性假設。
說分工決定交換是對的??蓙啴?middot;斯密的觀點相反,認為是交換決定分工。在他看來,交換的范圍多大,分工才能在多大范圍進行。斯密這樣講也不算錯。然而從人類歷史看,則是先有分工后有交換。原始社會末期就是先有部落內部分工,之后才出現部落間的零星交換;封建社會男耕女織(分工)已很普遍,可那時也沒有普遍的交換。所以準確講是:分工決定交換;交換促進分工。
其實這道理好理解,無需我多解釋。本文要討論的重點是:第一,從交換的角度看,保護產權是指保護財產私有權還是產品私有權?第二,公有制基礎上何以產生商品交換?第三,產品私有是否就是指某個人獨自占有?
早在20多年前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時就指出:“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有市場。”可當時就有人質疑,說馬克思明確講“私有權是流通的前提”,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怎能產生商品交換?時至今日,有的西方國家仍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據說理由也是我們以公有制為主體。
難道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真的水火不容?正本清源,還是讓我從馬克思說起吧。
不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確實講過“私有權是流通的前提”;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還說,交換雙方“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有人推定馬克思認為交換的前提是私有制,大概就是根據以上論述。不過我要指出的是,此推定其實是對馬克思的誤讀,并不符合馬克思的原意。
何以見得?我的依據有二:首先,馬克思從未說過交換產生于私有制,相反他認為是產生于公有制。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中寫道:“商品交換過程最初不是在原始公社內部出現的,而是在它的盡頭,在它的邊界上,在它和其他公社接觸的少數地點出現的。”在《資本論》中他也表達過相同的觀點。原始社會是公有制,這一點馬克思怎會不清楚呢?
其次,馬克思講作為流通前提的“私有權”,也不是指生產資料私有權。比如他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說:“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場去,不能自己去交換。因此,我們必須找尋它的監(jiān)護人,商品所有者。”而且還說:“商品是物,為了使這些物作為商品發(fā)生關系,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顯然,馬克思這里講的“私有”并非生產資料私有而是產品私有。
想深一層,生產資料私有與產品私有也的確不是一回事。以英國的土地為例。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英國法律規(guī)定土地歸皇家所有,但土地上的房屋(產品)卻可歸居民私有。正因如此,所以房屋才可作為商品用于交換。這是說,產品能否交換與生產資料所有權無關,關鍵在產品是否私有。只要產品私有,生產資料無論歸誰產品皆可交換。
讀者若同意以上分析,我們便可討論第二個問題:公有制基礎上何以產生交換。上面說,商品交換的前提是產品私有。照此推理,公有制基礎上的商品交換也同樣要求產品私有。困難在于,生產資料公有,產品怎樣才能私有呢?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引入經濟學的“產權”概念。
經濟學說:產權不同于所有權,所有權是指財產的法定歸屬權;產權則是指財產的使用權、收益權與轉讓權。我曾以銀行為例解釋過兩者的區(qū)別。銀行的信貸資金來自儲戶,從所有權看,信貸資金歸儲戶所有;可銀行通過支付利息從儲戶那里取得信貸資金產權后,資金如何使用,收益如何分享以及呆壞賬如何處置,銀行皆可獨自決定??梢姡刨J資金的所有權與產權是可以分離的。
也許有人問,所有權與產權分離怎能證明生產資料公有而產品可以私有呢?我的回答,產權的最終體現是產品所有權。所謂界定產權,說到底就是界定產品所有權。以農村改革為例,當初將集體土地的產權承包給了農民,于是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就是農民的。再比如國企,國企的廠房、設備等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而企業(yè)之所以能將產品用于交換,也是因為國家將產權委托給了企業(yè),讓企業(yè)擁有了產品的所有權。
寫到這里,細心的讀者會問,農村土地承包后產品歸農民私有,可國有企業(yè)產品歸全體職工所有怎能說私有呢?這正是本文要討論的第三個問題。事實上,當年馬克思講“產品私有”并非指某人獨自占有,而是說產品要有不同占有主體。占有主體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比如原始社會部落間的交換,占有主體就不是部落首領,而是部落的全體成員;合伙制企業(yè)的產品私有,也非某人獨自占有,而是合伙人一起占有。
最后讓我總結本文要點:第一,商品交換的前提不是生產資料私有,而是產品私有;第二,所有權不同于產權,兩者可以分離;第三,產品是否私有與生產資料所有權無關,關鍵在于產權如何界定?;诖吮疚牡慕Y論是:只要明確界定產權,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并無沖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