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李大釗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

由于李大釗在傳播馬克思主義中的歷史貢獻和作用,又由于他和陳獨秀一齊積極從事組建中國共產黨的活動,因而在思想界的先驅者中享有了“南陳北李”的崇高聲譽。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使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使中國人民的政治思想產生新的飛躍:

第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使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開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中國人民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以前,雖然長期地進行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但對帝國主義并沒有本質的了解。下層勞動人民只是從感性上認識到“洋鬼子”可惡,上層的知識分子則“學西方”,但不了解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

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后,中國人民開始認識到帝國主義的本質。如前所述,李大釗已開始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十月革命的原因。

1919年元旦,李大釗在《大亞細亞主義與新亞細亞主義》一文中,明確地提出了民族自決和帝國主義的概念。他指出,日本侵略者在當時提出的“大亞細亞主義”是“并吞中國主義的隱語”,是“大日本主義的變名”,并說:“這‘大亞細亞主義’不是平和的主義,是侵略的主義;不是民族自決主義,是吞并弱小民族的帝國主義”。“帝國主義”這個詞見諸報端可能很早,如1901年有一篇名為《論帝國主義之發(fā)達及二十世紀之前途》的文章,把帝國主義解釋為強盜主義。又如梁啟超在1901年《清議報》上發(fā)表的《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也提到過“民族帝國主義”這樣一個詞。但是,像李大釗這樣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明確地提出民族自決、反對帝國主義,在歷史上是罕見的。5月18日,他在《每周評論》上發(fā)表的《秘密外交與強盜世界》一文中,又明確地說:“我們的三大信誓是:改造強盜世界,不認秘密外交,實行民族自決。”

上述情況,有力地說明了這樣一個科學論斷:中國人民對于帝國主義的認識,“第一階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認識階段,表現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等籠統(tǒng)的排外主義的斗爭上。第二階段才進到理性的認識階段,看出了帝國主義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并看出了帝國主義聯(lián)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大眾的實質,這種認識是從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前后才開始的。”④

第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后,使中國人民把自己的命運和世界人民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考察。

“五四”前夕,李大釗撰寫的一些關于十月革命的論文,已經開始認識到這一點。例如,他在《新紀元》一文中寫道:“這個新紀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我們在這黑暗的中國,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線,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個小小的明星,照見新人生的道路。”1919年10月12日,李大釗在《國民》雜志周年紀念會上,明確地向五四運動的參加者指出:“此番運動僅認為愛國運動,尚非恰當,實人類解放運動之一部分也。”⑤

第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使中國知識界開始重視工農群眾的偉大力量。

李大釗在論述十月革命的論文中,便指出它是庶民的勝利、勞工主義的勝利。中國工人、勞動者在“六三”運動中所表現出的力量,更引起知識界的重視。1920年5月,李大釗在《“五一”MayDay運動史》一文中,希望中國人的“五一”運動不只是“三五文人的運動”、“紙面上的筆墨運動”。

在李大釗的號召和影響下,大量的中國知識界的先進分子,深入到工農群眾中去,深入到革命實際斗爭中去。

第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使中國人民開始認識到新、舊民主主義的不同。

1922年,李大釗在《平民政治與工人政治》一文中,指出資產階級的舊民主不是真正的“平民政治”,只有無產階級的新民主才是真正的“平民政治”,“真實的平民政治非打破這虛偽的議會制度必不能實現”;“現在的平民政治正在由中產階級的平民政治向無產階級的平民政治發(fā)展的途中。”接著,他又在《十月革命與中國人民》一文中指出:“凡是像中國這樣的被壓迫的民族國家的全體人民,都應該很深刻的覺悟他們自己的責任,應該趕快的不躊躇的聯(lián)合一個‘民主的聯(lián)合陣線’,建設一個人民的政府,抵抗國際的資本主義,這也算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工作。”毛澤東后來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所闡述的一些論點和這些思想是相吻合的。

在李大釗同志百年誕辰之際,我們應該紀念他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的豐功偉績。李大釗同志生前寫有一副對聯(lián):“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他的一生實踐了這兩句名言,真正是:鐵肩擔共產主義思想道義,妙手著馬列主義文章。對于他的道義、文章,我們應該多方面、深入地挖掘、整理和研究,因為它是“先驅者的遺產,革命史上的豐碑。”⑥這些“遺產”、 “豐碑”不僅對當代的人有現實意義,而且是教育子孫后代的好教材。

注:

①② 《李大釗文集》上冊,第594、595頁。

③ 《李大釗文集》下冊,第365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④ 《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89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⑤ 《李大釗文集》下冊,第101頁。

⑥ 轉引自《李大釗研究論文集》上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本文關鍵詞: 彭明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董潔校對:張少華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