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7年,逃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來到曹國。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在一起,好奇心大發(fā),于是就想趁重耳洗澡時親眼看上一看。這種窺私行為,不要說在恪守禮教的年代有失體統(tǒng),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大忌。大夫僖負羈予以勸諫,曹共公哪里肯聽?這讓重耳十分憎惡,但處落魄之中,只好隱忍不發(fā)。僖負羈的妻子依據(jù)自己對重耳隨從人員的觀察,認為這些人都是立國安邦之才,有他們輔佐,重耳必定能回國為君,為君后必定能稱霸諸侯,稱霸后必定會討伐非禮之輩,曹國首當其沖。后來發(fā)生的事,果然不出她之所料,重耳腰桿強壯之后,狠狠地修理了曹共公一把。
《左傳》中記載的這件事,令后來許多史官和學者贊嘆不已,無不公認這個奇女子慧眼識珠。司馬相如說:“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從僖負羈之妻的觀察判斷中不難看出,重耳身邊那些人亦非尋常之輩。
春秋時期,晉獻公廢嫡立庶導致的驪姬之亂持續(xù)發(fā)酵,害得太子申生自盡,逼得公子重耳和夷吾遠避他鄉(xiāng)。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輾轉(zhuǎn)八個諸侯國,直到六十二歲那年才回國登上君位,不到九年時間,就使晉國強盛起來,城濮一戰(zhàn)大振國威,終成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晉文公所以能有此作為,除了他飽讀詩書、謙虛好學、宅心仁厚加之流亡的歷練外,也同他身邊那些得力助手有很大關系。不論是在他落魄之時,還是在他繼位之后,這些賢德之士都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綜合《左傳》、《國語》和《史記》所述,看好并追隨重耳的有名之人中,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被司馬遷稱作“五賢士”,是團隊中的骨干成員,涵養(yǎng)和見識非凡,是忠臣也是諍臣。叔向稱趙衰、狐偃為“腹心”,魏犨、賈佗為“股肱”。他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即使親人受到株連也在所不辭,死心塌地跟定重耳,休戚與共經(jīng)始大業(yè)?;蚴浅鲋\劃策,或是激勵勸諫,幫助重耳逾越險阻,擺脫困境,走出低谷,重振雄風。
狐偃是重耳的舅父,老成持重,富有遠見。重耳等出逃之初,前路莫測,是去齊國還是到楚國呢?狐偃分析說,齊楚雖強,但路途遙遠,目前喘息未定,還是到狄國為好。近在眼前,又沒有外交麻煩。既可獲得休整,又可靜觀時局以應其變。狄國是重耳生母的故土,到那里后,受歡迎不說,還等來了一次回國繼位的機會。晉獻公去世后,權(quán)臣里克粉碎了驪姬的美夢,派人來迎立重耳。但因重耳等人懷疑有詐,未敢妄動。里克等轉(zhuǎn)而迎立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夷吾是在秦國的有償援助下才繼位的,可他如愿之后忘恩負義,讓秦穆公狠狠地教訓了一通。驚魂甫定,晉惠公仍寢食難安,擔心重耳取而代之,于是便派勃鞮行刺重耳。獲悉密報后,已娶妻生子的重耳還有些留戀。狐偃等人以“大業(yè)未成、安能晏居”為由相勸,在狄居留十二年的重耳,這才離開狄國,重又踏上逃亡之旅。
途經(jīng)衛(wèi)國,衛(wèi)文公沒按禮遇接待他。走到一個叫五鹿的地方,餓得實在不行,只好向田頭吃飯的農(nóng)夫乞討。有個莊稼漢惡作劇,拿起一塊泥巴遞上來。重耳一氣之下就要揮鞭打人。狐偃趕忙攔住說,這是上天所賜啊。于是,接過來放到車上,叩頭拜謝而去。到了齊國,齊桓公為重耳娶妻姜氏,還送他八十匹馬。重耳樂不思蜀,不想走了。狐偃等勸他不聽,就同姜氏合計,把重耳灌醉后上路?;貒螅鹊热嗽谳o助文公掃除內(nèi)亂、發(fā)兵勤王、決戰(zhàn)城濮等重任中屢立大功,為晉國入主中原做出了卓越貢獻。
趙衰乃“趙氏孤兒”趙武的先祖,知書達理有謀略,為人低調(diào)知進退,年輕時就與重耳交好。自重耳踏上逃亡之路那天起,一直伴隨左右,寧肯自己餓肚子,也讓重耳有飯吃。除掌管伙食、參與決策外,趙衰頗具“文膽”,關鍵時刻機敏應對,為重耳贏得了歸國執(zhí)政之良機。
重耳來到秦國后,秦穆公將五個公族女子嫁給他,隔天又要宴請他。狐偃說,我不如趙衰有文采,讓他陪你去吧。先秦時期,諸侯會盟宴飲場合,賓主雙方往往會用賦詩的方式,含蓄地傳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愿望。重耳朗誦了小雅中的《沔水》,借喻河水流向大海,表達自己的歸國之志。穆公朗誦了小雅中的《六月》,贊美了中興之臣輔佐周天子的事跡。趙衰一聽,穆公豈不是勉勵公子擔負起輔佐周室的使命嗎?于是,立馬借題發(fā)揮。在趙衰的提示下,重耳趕忙叩謝穆公。
沒過多久,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回國奪取了政權(quán),晉文公時代的序幕就此拉開。此后的日子里,趙衰有功不居,讓賢舉能,多次將文公委任的高職推讓給郤縠、欒枝、先軫等人,自己甘做副手。晉文公感動地說,“夫趙衰三讓不失義。讓,推賢也。義,廣德也。德廣賢至,又何患矣”。為彰趙衰之德,文公增設上新軍,委趙衰為將。時人稱其為“冬天的太陽”,后世視其為賢士的楷模。“功成不必在我”這句話,趙衰踐履得相當?shù)轿弧?/p>
在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中,性命之虞,饑餒之苦,危難接踵而來;冷遇之恥,非禮之辱,考驗無所不在。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賢德之士不離不棄的支持,不折不撓的驅(qū)策,重耳才經(jīng)得起,吞得下,挺得住,從貪圖安逸、驕矜任性的一介公子,成長為忍辱負重、勵精圖治的一代雄主。當代明君賢臣以及后世有識之士,都對他們推崇有加,贊譽頗多。《國語·晉語》有云:“晉公子好善不厭,父事狐偃,師事趙衰,而長事賈佗。此三人者,實左右之。公子居則下之,動則咨焉。”
重耳同他身邊那些人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領導身邊聚集的是些什么人,喜歡重用什么人,也許不能說明太多問題,但至少可以說明,領導的品位逐高還是逐低,成事的概率趨大還是趨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