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新社會治理高層論壇5月17日至18日在新加坡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中央綜治委主任孟建柱出席開幕式并發(fā)表主旨講話。他指出,社會治理要更加注重依法治理,充分發(fā)揮法治引領、保障作用,積極運用法治思維構建社會治理規(guī)則體系,積極運用法治方式解決社會治理問題,努力把社會治理納入法治軌道。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管理社會事務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治理中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問題自然需要從法治層面予以解決。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曾指出,在一個相對不成熟的國家,一切問題最終都會演化成政治問題,但在相對成熟的國家,一切問題最后都有可能演化成司法問題。與“人治”的恣意性、政策的非穩(wěn)定性相比,法治乃理性之治、長效之治、普遍之治,理所當然是一種“善治”、“良治”。從一定意義上說,法治是社會治理的核心要義。因為只有在法治社會里,人們的基本權利才能得到保障,公平正義才能得以實現(xiàn),社會公眾才能過上一種有尊嚴的生活。
法治是社會治理的穩(wěn)定器,有效的法治是實施社會治理的重要保障。我們看到,在我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各種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日益凸顯,人民群眾信訪不信法、信權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fā)生。何以會存在這種現(xiàn)象和問題?除了與收入分配不公、機會不均等制度方面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還與不重視法治、法治沒有成為制度化的實踐和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有關。
當前,我們已進入了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階段,在體制轉軌、社會轉型、利益多元、矛盾凸顯的新形勢下,社會治理的要求更高。面對日趨復雜的社會形勢,如何有效應對社會沖突、化解各類矛盾,從而實現(xiàn)社會和諧穩(wěn)定,是對社會治理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考驗?,F(xiàn)實中正反兩面的事例生動地告訴我們,只有堅持把法治作為實現(xiàn)和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以法治來凝聚社會治理共識,才能不斷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實現(xiàn)社會良好治理。
當然,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和實現(xiàn)社會治理的法治方式注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既需要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也需要法律意識的日益增強。一方面,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不斷健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著力解決社會治理過程中法律依據(jù)不足、制度機制短缺問題。另一方面,要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倡導和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讓法治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全社會培育和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huán)境。
治國首在治吏,法治重在治權。最后,還需要加大對司法執(zhí)法者的各方面監(jiān)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對任何違法行為實行“零容忍”,堅持違法必究、執(zhí)法必嚴,樹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違法要追究的鮮明導向,以此營造和濃厚不愿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政治生態(tài)。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