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抗戰(zhàn)的到來以及黨組織建設的實際需要,中國共產黨在黨委會組織原則方面開始進行調整,強調在集中基礎上的民主制度。為了實現(xiàn)培養(yǎng)黨的干部和實現(xiàn)黨的團結,毛澤東同志在1937年5月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要求:“用民主制的實行,發(fā)揮全黨的積極性。用發(fā)揮全黨的積極性,鍛煉出大批的干部,肅清宗派觀念的殘余,團結全黨像鋼鐵一樣。”之所以在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黨委會建設方面更多地強調民主,這與黨組織建設的現(xiàn)實狀況有很大關系,“由于戰(zhàn)爭環(huán)境,或處在地下狀況,黨內正常民主生活是沒有獲得很好地發(fā)展的”,當然,也是中國共產黨實施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針以團結更多力量進行抗戰(zhàn)的需要。
但事實是,雖然1945年黨的七大修改了黨章,規(guī)定各級必須召開黨的各級代表大會或代表會議,但黨的民主生活不足的問題“仍然沒有改變”,“使我們黨的組織及政府機關產生了某些嚴重的脫離人民群眾的官僚主義現(xiàn)象”。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進行以及革命即將勝利,中國共產黨迫切需要完善黨委會制度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除在軍事、經濟上作出部署外,會議還重點強調了黨的紀律性問題,“從鄉(xiāng)村走向城市,更須強調統(tǒng)一和紀律,才可以避免出現(xiàn)類似張國燾的問題”。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召開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的決議》,對黨委會制度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如必須按照黨章規(guī)定各級黨委定期召開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一切權利不許侵犯。《決議》為了保障黨委會的領導提出了從集中和民主兩個方面進行了黨內組織原則的規(guī)定。在集中方面,強調黨內有不同意見的爭論要及時、真實地向上級報告;必須嚴格實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下級服從上級的規(guī)定,在問題一經決定和上級批準后,須完全服從,堅決執(zhí)行,不得反對;黨內的民主在集中的領導下進行等。在民主方面,各級黨委必須實行重要問題經黨委集體討論和作出決定的制度,不應由個人決定;提出必須保證一切代表在會議上有完全的發(fā)言權和表決權;不準對上報不同意見的同志進行攻擊報復;糾正極端民主和無組織、無紀律、無秩序的現(xiàn)象等。為了落實這次會議精神,1948年9月底,毛澤東同志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于健全黨委制》,重點強調了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他指出,“黨委制是保證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包辦的黨的重要制度”。他要求建立健全各級黨委黨委會議制度,一切重要問題均由委員會討論;在初步規(guī)定黨委會工作方法的基礎上,強調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二者不可偏廢”。顯然,這個決定“對于加強黨的集體領導,尤其起了重大的作用。……它總結了黨內認真實行集體領導的成功的經驗,促使那些把集體領導變?yōu)橛忻麩o實的組織糾正自己的錯誤,并且擴大了實行集體領導的范圍”。
由于“我黨我軍在過去長期內是處于被敵人分割的、游擊戰(zhàn)爭的并且是農村的環(huán)境之下,我們曾經允許各地方黨的和軍事的領導機關保持著很大的自治權”,“產生了某些無紀律狀態(tài)和無政府狀態(tài),地方主義和游擊主義,損害了革命事業(yè)”,以致“這種集體領導制度在實際運作中,還是存在著以集體領導的外表掩蓋個人包辦和個人專斷的實質的現(xiàn)象”。為進一步發(fā)揮黨委會作用,毛澤東同志在1949年3月七屆二中委員會上正式提出了《黨委會的工作方法》,重點強調了民主集中制的內容和具體組織原則。
由此可見,黨委會是黨的組織領導核心,是中國共產黨發(fā)展壯大的關鍵機構,是實施民主集中制的組織載體。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組織建設實踐中總結出的一項重要組織原則,是實現(xiàn)黨委會領導的重要方式。正確把握民主集中制在黨委工作中的運用對黨的領導至關重要。從根本而言,黨委會領導作用的發(fā)揮,關鍵在于如何正確處理黨內的民主與集中之間的關系。顯然,這一具體組織原則的實施必須與黨在各個時期所面臨的任務緊密相連。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學習毛澤東同志《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批示,對各級黨委(黨組)領導班子成員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重溫這篇著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再次重溫和學習這一重要文章,對全黨在新時期進一步提高領導能力和水平、加強黨的領導和建設有重要意義。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黨史部博士、山東省委黨校黨史部講師)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