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
該領域內的主要議題涉及美國大選、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美國對外關系。
2016年美國總統(tǒng)初選進入沖刺階段,由美國大選延伸出的政治極化和政治異化問題成為智庫專家討論的重點。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理查德·愛潑斯坦認為,美國國內政治的極化程度明顯升高。例如希拉里和桑德斯向左翼民粹主義迅速轉向,各自推出了具有民主社會主義傾向的主張。共和黨的特朗普和克魯茲則試圖以強保守主義取悅右翼群體。將特朗普稱為煽動者的還有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布魯斯·托姆頓,他雖然認為這種“民意領袖”現(xiàn)象十分危險,但承認民主政治難以回避此種情況。此種現(xiàn)象產生的后果如何,有待2016年總統(tǒng)大選的結果來揭曉。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佩里·卡馬克把自戀和具有威權主義傾向的煽動者——特朗普——在大選中的言行稱為特朗普主義。盡管特朗普主義只是美國政治走向的一個縮影,然而其背后代表的政治異化現(xiàn)象已在歐洲乃至全世界范圍內橫行。目前看來,阻止特朗普贏得選舉勝利或可揚湯止沸,但從長遠考慮,處理好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經濟與體制上的錯位方能釜底抽薪。
對美國世界地位的討論似乎從未遇冷,衰落和強盛各有其支持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認為,總體而言,短期內美國的世界領先地位不會被其他國家所取代。當然,隨著美國主導優(yōu)勢的減少,美國需對國內外事務做出明智的戰(zhàn)略選擇。例如:不應對華采取遏制政策,“融合與保障”政策依然有效;對美國來說,真正的危險不是歐洲變得強大,而是相反;不能忽視北美在移民、能源及經濟走勢上的巨大潛力;不應完全孤立走下坡路的俄羅斯,更不應對俄羅斯的衰落沾沾自喜,因為衰落中的大國更傾向于采取冒險行為,其后果也極為嚴重。在美國保持東盟團結的方式上,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戴尚志認為,根本上講,美國——東盟關系發(fā)展是否順利,取決于美國是否愿意實事求是地接納東盟成員國的多樣性??▋然鶉H和平基金會研究員詹姆斯·肖夫認為,不斷鞏固的美國——東盟關系有助于美國的重要盟友日本擴大自身在東盟地區(qū)的影響力,這與美國現(xiàn)行的外交政策相輔相成。而深化與美日的合作也是東盟實施平衡策略的一部分。
俄羅斯研究
這一領域的研究議題主要有俄羅斯從敘利亞撤軍的原因與影響,俄羅斯的經濟與外交。
總體上,俄羅斯希望通過撤軍行動釋放積極信號,表明本國愿意就敘利亞沖突與有關各方達成協(xié)議。也有分析認為,俄羅斯希望借此迫使阿薩德在談判中妥協(xié),緩和同遜尼派國家以及同美國的關系,還希望通過這一行動改善俄羅斯在歐盟各國中的形象。持此觀點的學者是波蘭國際事務研究所研究員安娜·戴爾。對于撤軍的影響,國際危機組織發(fā)布的報告《俄羅斯在敘利亞的選擇》認為,俄羅斯同時增強了對敘利亞和伊朗的影響力。哈佛大學貝爾??茖W與國際事務中心研究員西蒙·莎拉茲安對美俄在敘利亞行動的不同效果以及美俄等國在敘利亞的合作進行了評論,“與美國在敘利亞的失敗經歷(為溫和的反對派提供訓練)相比,俄羅斯在敘利亞的戰(zhàn)略確實發(fā)揮了作用”。長期來看,兩國的共同利益是防止敘利亞分崩離析或成為恐怖主義國家。莎拉茲安建議美俄共同對敘反對派和阿薩德施壓,為過渡到聯(lián)合政府展開協(xié)商。他還認為,只有大國協(xié)調才能使敘利亞重歸和平與統(tǒng)一,俄羅斯撤軍為形成大國共識奠定了基礎。
有觀點認為,當前被制裁、腐敗、人口下降及健康問題困擾且依靠“單一經濟”模式發(fā)展的俄羅斯正在走下坡路,這種看法雖然遭到一些學者的批駁,但似乎正成為主流。莫斯科卡內基中心研究員安德烈·莫夫昌認為,俄羅斯的經濟問題主要是內生的,對俄羅斯經濟造成更大傷害的因素并非是來自歐美等國的制裁,而是俄政府依賴自給自足和進口替代戰(zhàn)略。莫斯科卡內基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特里寧認為,實際上俄羅斯商界贊成俄恢復與西方發(fā)達國家正常的商業(yè)聯(lián)系。然而,這一切又因商業(yè)寡頭、國有企業(yè)等對普京的支持而無法實現(xiàn)。俄美對抗的形勢下,俄羅斯國內改革極其困難,如果俄羅斯能與非西方國家之間發(fā)展互補的貿易關系,可部分彌補由西方貿易限制所造成的損失。從俄歐關系上看,十年前可能會有人堅持“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論調,如今歐洲將俄羅斯視為敵手似乎毫不為過。在外交方面,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伊戈爾·伊萬諾夫反對烏克蘭危機是導致俄歐關系惡化的主要原因的觀點,并認為烏克蘭危機恰恰表明當前歐洲機制的能力不足。俄羅斯與西方似乎進入了軍備競賽的新階段,歐洲成為競賽的中心舞臺。對于如何緩解當前局勢,伊萬諾夫建議,防止緊張關系升級、重啟安全對話、交流防衛(wèi)信息是雙方工作的第一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