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亞太地緣政治與中美關系
太平洋地區(qū)涉及到中、美、日、俄四大國之間的關系,對中國而言,核心是中美關系。中美目前看似對手,但從戰(zhàn)略層面上看,中美應當是朋友。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美國歷來只以打不敗的對手為朋友,無原則尾隨它后果必然是被拋棄,從吳庭艷、蔣介石、達賴,乃至葉利欽、薩達姆和最近剛下臺的格魯吉亞總統(tǒng)謝瓦爾德納澤,都先后被美國利用和拋棄。日本也是早晚要被拋棄的,所以日本對美國總是懷著不信任的感覺。日本沒有歸宿感,它無力單干,又不知道跟誰干。李登輝想把臺灣送給日本,日本人真想要卻又不敢馬上要,李登輝本質是要當一個日本人,但一時半會做不到。中美之間的地理相距很遠,今后雙方也會有一些較量,但20世紀10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大凡亞太地區(qū)遇到重大的政治災變,都是在中美合作下解決的。
20世紀初,歐洲一些國家要肢解中國,美國堅決不同意,今后美國也不愿意看到中國徹底解體,而更愿意看到的是—比如“雅爾塔秘密條約”中所要求的那種—有限分裂,美國必須保證亞洲有—比如“雅爾塔秘密條約”中所要求的那種—哪怕只是形式上的中國這個板塊的存在。如果中國垮下去,亞洲就出現了一個大的政治黑洞,印度、日本就會起來,俄羅斯力量就會南下,美國就無法收拾局面??纯?0世紀40年代日本在中國所做的版圖切割,就知徹底肢解中國歷來是日本的戰(zhàn)略,現在又加上了李登輝及其“臺獨”死黨,李登輝寫的《臺灣的主張》中的重要觀點之一就是消滅中華民族和肢解中國。因為他太知道在亞太地區(qū),中國和俄國不垮,日本就不可能再重溫“大東亞”舊夢,而日本如起不來,“臺獨”就永無指望。
最近有個“對日新思維”[1],說日本必然走向強大[2]。這句話本身就沒有前提,大國較量不僅是比經濟總量及人均GNP,要是這樣的話,瑞士也就成大國了;也不能單純比軍事力量,如果有軍事力量而無這種力量發(fā)揮的地理空間,那這種力量就會因國家狹小的地理條件而大打折扣。所謂國際格局,實質都是大國安全空間分配后的格局。大國的存在必須有其相互默認的安全外圍地區(qū)。從拿破侖戰(zhàn)爭之后的維也納體系到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雅爾塔體系,都是圍繞著戰(zhàn)勝國,特別是其中大國間的外延安全空間如何分配而展開的。兩個人坐得太近會覺得就不舒服,國家,尤其是大國之間也是這樣。大國之間小國多,這有利于緩沖大國矛盾。
日本的地緣政治條件四面掣肘,極其脆弱。在北方,俄國人踩著“北方四島”后尾。南方還有美國在沖繩島牽著日本的韁繩。美國人既然對日本那么好,為什么不支持日本把北方四島收回來?美國人從來沒這樣說,更沒這樣做,相反在這個問題上,倒是中國曾在60、70年代支持過日本??梢娒绹藢θ毡臼遣环判牡摹H毡疽恢倍⒅袊_灣地區(qū),中間有美國的阻擋,美國不會把臺灣給日本;當年正是因為日本在甲午戰(zhàn)爭后拿走了臺灣,才有后來日本法西斯的崛起和珍珠港事件。日本巴掌大的地,夾在中、美、俄之間,東南亞國家還不買它的賬,因此,它沒有任何地緣政治空間,更談不上安全外延空間。所以它無法成為大國,除非中、美、俄用“新思維”讓出一些地緣利益,以更“博大的胸懷”和更“高的戰(zhàn)略視野”來給日本崛起創(chuàng)造條件,那樣日本就有可能真的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和軍事大國。
日本人明白,沒有外延安全空間,日本是不可能崛起的。20世紀40年代,日本搞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在近衛(wèi)內閣時,日本已經將中國東北、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qū)拿下了,處于最有利狀態(tài)。如果日本按近衛(wèi)內閣的政策,組成汪精衛(wèi)傀儡政權后,就不要向南觸動英美利益,更不要打珍珠港,那今天的日本就很難說是什么樣的。歷史真的是此一時彼一時,多做一點兒和少做一點都會前功盡棄?,F在李登輝希望與日本一起肢解中國,他只想要當時汪精衛(wèi)的地盤。如果李登輝的企圖變成了現實,那么,未來的西太平洋地區(qū)就是以日本和臺灣為鐵盟,以日臺為軸心并以美國為依托的反制大陸的政治格局。屆時中、美、俄三家就會同時感到,目前有人提出的“對日新思維”與用體溫暖蛇的農夫思維并無兩樣。
以史為鑒,可知得失。看看當時日本是怎么起來的,就會知道它未來的可能走勢。18至19世紀初,中國為世界大國,日本根本沒有向中國挑戰(zhàn)的念頭。19世紀40和50年代,中國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被打敗。這令日本人吃驚。1854年美國武力強迫日本打開門戶,此后日本相繼與美、英、荷、俄、法等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日本人在民族危機時沒有膽怯,而是積極進取,銳意改革:1866年開始明治維新,制定了一系列發(fā)展國家資本主義的政策,軍事上海軍效法英國,陸軍效法德國,結果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扭轉了困局。1895年甲午海戰(zhàn)日本打敗中國,1905年又打敗了俄國。中國和俄國力量退出東北亞后,日本在亞洲迅速崛起,其外延安全空間迅速擴大。1910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日韓合并條約》,正式吞并朝鮮。1927年日本召開“東方會議”,決定侵略中國。此后日本國內政策迅速軍國主義化,并從30年代始日本以扶持傀儡政權的方式逐步侵占中國東北、華北和華中地區(qū)。1941年10月東條英機組閣,突破近衛(wèi)政府的有限擴張政策,進一步將戰(zhàn)爭引向東南亞英美勢力范圍并突襲珍珠港。這導致美國參戰(zhàn)并同中國結盟。自此日本開始衰落,1945年戰(zhàn)敗后,日本從哪來又回到哪去:其地緣政治利益回到一百年前即明治維新前的狀態(tài)。
有觀點說貿易帶來和平,這種觀點大可商榷。據統(tǒng)計在1873-1875年間,日本與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312.5萬日元,這是中日關系比較和平的時期;1886-1890年間,增長為1723.6萬日元,而在1891-1895年,中日進出口貿易總額進一步大幅度增長為2335萬日元,可就在此間中日之間爆發(fā)了甲午海戰(zhàn)。同期日美進出口貿易總額分別為752.2萬日元、2723.5萬日元、4654.8萬日元,[3]可此間日美之間關系卻是最緊張的時期,50年代雙方還發(fā)生過數次海上沖突。另據美國學者孔華潤(Warrn I. Cohen)提供的數據表明,1940年美國對中國及日本的出口分別占美國出口總額的1.9% 和5.6%。[4]但是隨著日美貿易的增加,雙方政治矛盾也在上升,政治矛盾如無法調和,到最后只能用軍事力量來解決。40年代初,日本打過了北緯30度,闖入東南亞英美利益范圍。同期中美之間沒有什么貿易量,相反中美后來倒結成了盟友關系。美國還將中國拉到開羅會議上,蔣介石先生一下子成了政治明星。[5]那個時候,美國人對中國的要求就是拖住日本。[6]中美聯(lián)合解決了日本問題,雅爾塔體系在遠東地區(qū)就是把日本推回到明治時期的起點。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日本在近衛(wèi)政府時期就將戰(zhàn)爭停止在北緯30度以北地區(qū),不要進入英美利益區(qū),那美國就有可能不在軍事上介入遠東問題,如果是那樣的話,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后果很難說是怎樣的。[7]
接下來是蘇聯(lián)人。20世紀70、80年代,蘇聯(lián)的咄咄攻勢把美國在世界范圍逼得節(jié)節(jié)后退,美國經濟也一路下滑。1960年美國在世界生產總值中所占的百分比為25.9%,到1970年下降為23%,1980年繼續(xù)下降到21.5%。而與此同時,日本、中國等在世界生產總值中所占的百分比則快速上升,1960年至1980年間,日本在世界生產總值中所占的百分比從4.5%增長到9%;中國從3.1%增長為4.5% 。[8]幸虧尼克松及時調整美國外交政策,與中國結盟,結果才有效地遏制了蘇聯(lián)在亞太地區(qū)的擴張和美國的衰退??梢詳喽ǎ谖磥淼氖澜缟?,美國人仍不能單獨解決亞太問題。最近美國又開始找中國,因為它在亞洲又陷進去了,伊拉克成了第二個越南:在伊拉克,美軍每天都有死亡,且規(guī)模愈來愈大。小布什臉色不好看,拉姆斯菲爾德精神也低落了許多。
今天中美之間的矛盾類似19世紀美國與英國的矛盾。從表面上來說是地緣政治矛盾,這是直接的。如果從更深的角度來說,是對世界資源的配額的矛盾。中國經過20多年的資源開發(fā)和經濟發(fā)展,中國國內支撐經濟的資源已近枯竭。中國已不能再在國內大規(guī)模“采掘”下去,不然,西北的黃沙就不僅是飄到北京,明天還會飄到杭州和廣州。大自然報復是很厲害的,我們看一下衛(wèi)星地貌圖,在中國許多地方是黃色而非綠色的。所以,中國現在要參與世界資源的分配,沒有資源,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沒有物質支撐。昨天的美國人在反霸中成功地參與并與霸權國家分享了國際資源利益,那么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也不會有別的更好的出路。
但長遠看來,中美戰(zhàn)略上應是朋友。只是中國要知道和美國打交道的前提,即在它打你的時候,如不還手,你也至少要讓它手疼。中國在亞太地區(qū)有重要的安全利益,對臺灣的主權是事關中國生死存亡的國家利益。這些都是作為一個大國不能妥協(xié)的方面?,F在的問題是美國正在如法炮制兩百年前英國限制美國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排擠中國的海上利益,臺灣問題是中國安全利益的底線,但這卻不是美國要求中國讓步的底線。面對這樣的苛求,想必即使美國人也不會接受,也會起而抵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