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206名參加中央黨??h委書記研修班的學員座談。這一宏大的培訓計劃,將在三年內(nèi)對全中國2800多名縣委書記全部輪訓一遍。規(guī)格高、范圍大,引人關注。
習近平告誡縣委書記們,要做到“四有”: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還要把好“三關”:權力關、金錢關、美色關。
在中國的政治格局中,縣委書記地位特殊,級別不高,一般只相當于處級,距離權力巔峰至少還有八九個層級,但權力卻不小。
習近平在1990年曾發(fā)表過一篇《從政雜談》,其中說:“如果把國家喻為一張網(wǎng),全國3000多個縣就像這張網(wǎng)上的紐結。‘紐結’松動,國家政局就會發(fā)生動蕩;‘紐結’牢靠,國家政局就穩(wěn)定。”
他甚至直接斷言:“縣一級工作好壞,關系國家的興衰安危。”
習近平對縣委書記角色的理解,與其親身經(jīng)歷密不可分。他本人從政之路的起始點,就是在1982年春天出任正定縣委副書記。這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屬于河北省,位于北京以南240公里處,距離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只有15公里。
在《從政雜談》一文中,習近平引用了一句古語:“宰相起于州部。”中國古代的官僚制度確實如此,大部分文官需要逐級積累執(zhí)政經(jīng)驗和政壇資歷。
在中國當代政壇,進入核心領導層的高官們,雖然很少有人“跳級”,但有縣一級執(zhí)政經(jīng)驗者,卻極其罕見。比如,最近的三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擔任過縣委書記的,只有習近平。
事實上,在中國政治語境中,為官者的首個地方“一把手”職位,非常關鍵,它是對一個政治家的高難度試煉——包括掌控大局的能力、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對政治資源的挖掘運用以及綜合素質。
習近平從一個42萬人口的北方小縣城起步從政,這段工作經(jīng)歷為他以后的成長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北京來的年輕人,不是來鍍金的
初到正定,未滿29周歲的習近平成為排名“三把手”的副書記,分管農(nóng)村經(jīng)濟、精神文明建設、平反冤假錯案,以及文化、教育、衛(wèi)生、體育和計劃生育等工作。
事實上,最初他主動要求到一個縣的公社當書記,當時的省委領導經(jīng)過慎重考慮,最后決定他到正定擔任縣委副書記。
人們對這個來自京城的年輕人有各種猜測:高干子弟,無非是下來鍍鍍金、做做樣子,用不了半年,吃不下這份苦就會卷鋪蓋走人。
習近平常穿一件褪色的軍裝,高高大大,像個炊事班長,甚至顯得有點“土”。
沒有安排專門的宿舍,他就住辦公室里。平房,兩張板凳搭起一鋪床板,鋪著舊布拼接成的褥子,蓋一床舊軍被。一張三屜桌,兩把磚紅色椅子,一個暖瓶,一盞燈泡。沒有書架,書或堆在桌面上,或排列在窗臺上。屋內(nèi)最醒目的物品,是兩尊仿制唐三彩:一峰駱駝和一匹駿馬,那是北京朋友贈送的紀念品。
他和大家一起排隊吃食堂的“大鍋飯”,蹲在水泥板搭成的“飯桌”前邊吃邊聊天,如果因為下鄉(xiāng)誤了吃飯時間,就在辦公室用小柴油爐煮掛面。
“正定是一個古郡,地近京畿,四射通衢,早是人文薈萃之地。”習近平在給《正定縣大事記1949—1983》作序時曾這樣寫道。
不過,在習近平到任時,正定還是一個窮縣,人均年收入僅148元人民幣,平均每天只有4角錢。
喜歡騎著自行車到處了解情況的習近平會看到,這個小縣城四處殘垣斷壁、碎磚爛瓦,糞土柴草混雜,生活垃圾亂倒,不少街道污水橫流、坑坑洼洼。
這個北京來的年輕人沒有坐在辦公室里,他走訪座談,進村入戶,虛心向人請教。無論對縣里的領導還是一般干部,無論是年長的還是年輕的,他都誠懇地說:“我是來學習的,希望得到你們的幫助和指教。”
他經(jīng)常騎著自行車到鄉(xiāng)村去,經(jīng)過河灘、泥濘時還得把自行車扛在肩上。他常說,騎車有三個好處:一是鍛煉身體,二是接近群眾,三是節(jié)約汽油。
在鄉(xiāng)下,他最愛吃老百姓家的玉米餅和咸菜,臨走時總會留下錢和糧票。
一位鄉(xiāng)干部回憶說,習近平做人低調(diào),他吃過苦,熟悉老百姓,有生活體驗,也很能團結人。“當時中央政策是要求老百姓自己籌集教育資金,而當時群眾對此認識不多,抵觸比較大。習近平不是盲目去執(zhí)行中央指令,非常穩(wěn)重又平易近人,特別會做思想工作,各個鄉(xiāng)鎮(zhèn)都走到了。”正定的教育集資完成順利。
20世紀70年代初,正定曾以華北糧食高產(chǎn)縣而名噪一時,但因片面追求糧食高產(chǎn),棉花、油料、瓜果都被壓縮,52萬畝耕地,每年要上交7600萬斤糧食,很多人家不足溫飽,要去外地買口糧。
初來乍到的習近平,打算先從這個很多人都有些忌諱的敏感問題入手,讓正定百姓填飽肚子。他和另一位正定縣委副書記主動承擔任務,跑省進京,向上匯報,請求把糧食征購基數(shù)降下來。
1982年初夏,國務院派出調(diào)查組和省委、地委一起到正定深入調(diào)查后,決定減少糧食征購任務2800萬斤,農(nóng)民口糧緊張問題得以緩解。
時任正定縣副縣長的王幼輝后來撰文回憶:“這件事關系到正定縣42萬人的利益,由此可以說明近平工作大膽,有魄力,不唯上,只唯實。”
當時南方一些地方已推行了農(nóng)業(yè)“大包干”——這在扭轉中國命運的改革中,是石破天驚的第一步,但河北省還沒有啟動??h領導想等等中央文件,“不能冒尖犯錯誤”。習近平則建議正定先行一步,開始試點。
由于他的推動,正定展開農(nóng)業(yè)“大包干”試點,試點的村子當年農(nóng)業(yè)產(chǎn)值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省內(nèi)外參觀者不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