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瞭望》新聞周刊刊載一篇報道,說在湖南一些地方,近期有些年齡并不算大的“局辦委”或鄉(xiāng)鎮(zhèn)“一把手”、重要班子成員向上級打報告,要求按照地方“公務員50歲以上退居二線,可享受比在職時更高待遇”的政策,自請“早退”,成為“休而不退”的“散吏”。5日的《信息時報》上,即有一位稱自己就是這一“散吏”且已經退休的官員發(fā)表文章,文中對干部新老交替所普遍采用的“退二線”機制表示感慨和不解的同時,也為自己在八九年退二線期間一邊領著在位時的工資待遇,一邊享受“尸位素餐”的休閑深表愧疚,甚至認為這樣的干部退二線政策,如果說是為了培養(yǎng)年輕干部,那么讓已經培養(yǎng)成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年富力強的干部閑置不用,豈不是更大的人才浪費?
盡管沒有媒體公開報道過干部退居二線政策的由來,實際上從很多年前起,為給年輕干部騰位子,讓在位年齡超過50歲的基層領導干部“退二線”,就已經成為干部新老交替的所普遍采用的規(guī)則。無論這些干部在工作崗位上如何辛勞和貢獻突出,只要年齡達到“退二線”且沒有可提拔使用的崗位,幾乎就“一刀切”的退出原崗位,提拔更年輕的干部取而代之。而為了讓這些“50后”干部更愉快的退出崗位,不少地方甚至采取“待遇換位子”的做法,以提高其工資福利標準來吸引“早退”,能夠拿著比在位時更高的工資待遇卻享受清閑,也正是包括湖南一些地方在內等全國很多地方基層干部紛紛愿意主動“早退”的原因所在。而在國家提出“延遲退休”的大背景下,官員能夠反其道而行之的實現(xiàn)“早退”,顯然也是極不合理和不公平的。
其實,對于很多已經或正在“退居二線”的基層領導干部,在完全“尸位素餐”的狀態(tài)下,并非就有優(yōu)越感和心安理得,正如這位作者一樣,看到自己原來的下屬們一個個“白加黑”、“五加二”忙的不可開交,想想別人早九晚五的辛苦打拼,自己什么都不干,卻照樣拿工資,照樣享受一點不少的福利待遇,內心中也會覺得很不踏實和感到愧疚。更會為“政策不讓干”而感到惋惜甚至質疑浪費人才。實際上作為機關干部尤其是基層崗位上的領導干部,經過長期磨煉,年過五十才正是經驗豐富和年富力強的能干事階段。無論是在領導崗位上的組織和駕馭能力,還是在一般崗位上的應對經驗和智慧,顯然都要比“初出茅廬”的年輕干部勝上一籌,即使需要給培養(yǎng)年輕干部“騰位子”,也應當給這些人在保留待遇不變的情況下進行“量才使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