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參審范圍的廣泛性。上述選任的廣泛性,只能解決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的可能性,如何保證選任范圍內(nèi)的人民陪審員能夠有更多人真正參與審判,仍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個案選取機制,這才是將廣泛的可能性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民眾參與案件審理基本上是采用隨機抽取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隨機”方式臨時確定案件的陪審員,而隨機選取的全部特質(zhì)旨在消除陪審員產(chǎn)生過程中的主觀和不確定印象性的判斷,以實現(xiàn)陪審員參與審判的廣泛性和中立性,防止司法腐敗、增強監(jiān)督功能、促進司法公正?!秾嵤┺k法》規(guī)定,參與合議庭審理案件的人民陪審員,應當在開庭前通過隨機抽取的方式確定;人民法院還可以根據(jù)案件審理需要,從人民陪審員名冊中隨機抽取一定數(shù)量的候補人民陪審員,并確定遞補順序。這一規(guī)定的程序價值在于在前述選任廣泛性的基礎上,通過這一機制,保證參與具體案件的人民陪審員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使更多的人民陪審員有機會參與案件審理,既可根據(jù)需要擴大選任范圍,避免只有少數(shù)積極性較高的人民陪審員參與審理的不正?,F(xiàn)象,又可以節(jié)約訴訟成本,保證更多的人民陪審員以隨機抽取的方式參與案件審理。
第三,權利行使的廣泛性。一般來說,考慮到適用陪審制度審理案件較完全由法官審理案件程序更為復雜,司法消耗更大,所以,世界各國均對適用陪審制度的范圍和適用法官進行了限制,由法律明確限定在特定的案件范圍,即主要在社會關注度高、法定刑較重的重大刑事案件中采用陪審制度,再通過訴訟機制的設計,實際上使陪審員權力的行使被局限在一定范圍內(nèi)。在我國,無論是改革意圖還是司法實踐,人民陪審員制度適用的范圍均十分廣泛。在司法實踐中,決定一個案件是否適用陪審制度,往往由法官根據(jù)實際需要作出決定?!对圏c方案》提出,“擴大人民陪審員參審范圍。合理界定并適當擴大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范圍,充分發(fā)揚民主,提高司法公信力”。同時,明確“涉及群體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人民群眾廣泛關注或者其他社會影響較大的第一審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以及可能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第一審刑事案件,原則上實行人民陪審制審理”。在這里,并沒有將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納入其中,但如果此類案件涉及群體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人民群眾廣泛關注或者其他社會影響較大的,也可以適用人民陪審制審理。《實施辦法》又將參審范圍作了進一步的擴展,即“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一審案件,除法律規(guī)定由法官獨任審理或者由法官組成合議庭審理的以外,均可以適用人民陪審制審理”。這一規(guī)定雖然讓人民陪審員制度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適用范圍更為廣泛,對陪審制度的推廣有其積極意義,但與設置陪審制度的核心理念卻并不完全相符。這里,特別需要糾正的是,有的法院將陪審制度當作緩解當前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的一種途徑。對司法實踐中呈現(xiàn)出來的這些問題和偏差尤其值得關注和深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