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藝術來源于生活。
程 志:對。
程 志:過去寫的歌是從生活中來,從實踐中來,現(xiàn)在坐在屋子里想一想詞,也不管它從語法上通不通,這也很奇怪。
主持人:有一首歌,您應該也比較熟悉,就是《小白楊》,描寫在祖國邊陲守衛(wèi)祖國的戰(zhàn)士們。
程 志:“一棵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干兒壯,守望著北疆,威風吹,吹得綠葉沙沙響,太陽照得綠葉山映曠,來來來來,來來來來,小白楊,小白楊,它長我也長,和我一起守邊防”。
梁上泉老師是詞作者,他到了新疆的一個哨所,這個哨所有一個錫伯族的戰(zhàn)士,他的母親在他當兵的時候,讓他帶上了一些小白楊樹苗,希望他能夠像這些樹苗一樣,無畏堅強,扎根邊疆。梁上泉老師很受感動,就寫了這首詞。
這首詞寫得很好,曲作家也是軍人出身,就是士心了,加上閻維文對歌曲的理解,成就了這樣一首經(jīng)典歌曲。閻維文下了很多年的部隊,祖國的很多邊陲哨所他都去過,他唱起這首歌來,有他自己的一種獨到感受,唱出來樸實貼切。所以這首歌很受戰(zhàn)士們的喜愛,《小白楊》確實是一首創(chuàng)作、演唱都很成功的部隊歌曲。
主持人:這個時期應該是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主義的部隊建設正欣欣向榮。
程 志:對。
主持人:這首歌對戰(zhàn)士們、對社會也是一個正向的引導。
程 志:對,這首歌從一個側(cè)面描寫部隊的一個哨所,以點帶面,就看到了部隊的緊張生活和戰(zhàn)士快樂的生活。雖然環(huán)境很艱苦,但戰(zhàn)士們是非常兢兢業(yè)業(yè)的,他就認為,我們多吃點苦,人民就可以不吃苦,人民就可以安寧了,這是所有邊防戰(zhàn)士和邊防哨所的心聲。這首歌對我們文藝創(chuàng)作也是一個很大的啟迪和震撼,所以說創(chuàng)作人員應該是多到這種艱苦的、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中去體驗。
主持人:基層的部隊生活,其實很需要這種文化的滋養(yǎng)。
程 志:是,在緊張的生活之余,人們需要放松,所以要天天有歌聲,月月有晚會。辦晚會的時候很有意思,干部戰(zhàn)士不分了,氛圍很好,很熱鬧。
主持人:大家很熱愛生活,不是那么硬梆梆的。
程 志:每一個人都熱愛生活,任何一個戰(zhàn)士也是人,也是一個普通的人,都有堅強的一面,也有非常柔韌的一面,所以有一句歌詞是“鋼鐵也溫柔”,這個說得也沒錯。
主持人:非常有詩意。有一部電影叫做《海鷹》,是描寫中國的海軍生活的這樣一部電影,里邊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您熟悉嗎?
程 志:我太熟悉了,我唱過這首歌曲,一共有三段。“銀色的月光,映照著無邊的海洋,勇敢的水兵,焦急地等待著出航,到那水天相連的遠方,去打擊敵人,保衛(wèi)國防,啊…,威武的艦隊,啊,人民的海軍,我們驕傲地航行在海上,保衛(wèi)祖國神圣的海疆”。多美,多好,戰(zhàn)士也是需要這種歌。
主持人:本來是出航打仗。
程 志:對,他這里是三段詞,第二段是“藍色的海面,翻滾著層層的白浪,英雄的水兵,焦急的等待著出航,只等祖國一聲命令,猛烈的炮火把敵人埋葬,啊,威武的艦隊,啊,人民的海軍,我們驕傲的航行在海上,保衛(wèi)祖國神圣的海疆”。多好聽。
下面還有第三段,“戰(zhàn)士年輕的水兵,向往美好的時光,祖國在一日千里的飛奔,幸福的生活就要來到身旁”。這也就是戰(zhàn)士們真正貼心的一種歌曲,所以這個歌一出來,這個電影一出來,大家反響特別熱烈。
主持人:很浪漫。
程 志:對,又浪漫,又好聽,這首歌叫《等待出航》,“只等祖國一聲命令,猛烈的炮火把敵人埋葬”。這詞多好,所以那時候出現(xiàn)的歌曲,都是跟時代離不開的,緊緊相連。
主持人:《我給太陽敬個軍禮》,這是鄧東源老師作曲的作品。
程 志:對,這首歌曲確實是我拍的MTV,這首歌其實是寫了一個戰(zhàn)士的成長離不開黨的培育,離不開前輩的諄諄教導,離不開父老鄉(xiāng)親的支援和支持,離不開戰(zhàn)友的幫助。這個歌實際上就是寫了一個戰(zhàn)士成長的歷程,你看把黨比作太陽了。
“我給太陽敬個軍禮,把你的輝煌讀成火紅的日記。歲月不曾改變軍人天職,真理的太陽總在我心頭升起。我給前輩敬個軍禮,眼前就有個新的兩萬五千里。征途跨越多少雪山草地,不老的囑托牽引我走向花季。我給鄉(xiāng)親敬個軍禮,小米的故事那么生動甜蜜。戎馬生涯情系這片土地,母親的期待呼喚我一身正氣,呼喚我一身正氣。我給戰(zhàn)友敬個軍禮,用你的溫暖感受同志的含義,官兵就是這樣,這樣親如兄弟。青春的笑容美麗我當兵的回憶,記不清敬過多少軍禮。請接受我對你由衷的敬意,讓我說聲謝謝你,讓我說聲謝謝你,謝謝你!”
寫詞曲的這兩個人,可真正都是當兵的,尤其是寫詞的這個人叫黃祖示,他喜歡寫詩,這本來是一首詩,后來改成了歌詞。所以說這個詞真是結(jié)合他的部隊經(jīng)歷,個人成長,由衷而發(fā)。
主持人:有感而發(fā),然后創(chuàng)作了這首詞。
程 志:他愛寫詩,這原來是一首詩,這首詩的名字叫《謝謝你》。我唱的時候,就把其中的第一句“我給太陽敬個軍禮”,就當成歌名了。
主持人: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詩人也是懷著崇敬、懷著信仰的。
程 志:對,對黨、對組織的信仰。這個太陽就是指的黨。感謝前輩對我的輔助和幫助,所以有“眼前就有個新的兩萬五千里。征途跨越多少雪山草地,不老的囑托牽引我走向花季”。
主持人:經(jīng)過您演唱之后,您也是帶著這種崇敬之情。
程 志:對,他描寫了一個軍人成長的歷程,他心中有很多要感謝的人,謝謝你,謝謝你!
主持人:非常真摯的這種感情。
程 志:非常真摯。
主持人:一開始的時候,您也說了,從當兵之初一直到現(xiàn)在,無論是不是穿著軍裝,您都是非常標準的軍人姿態(tài)。
程 志:對,這是一種養(yǎng)成,養(yǎng)成了就很難改變。我總是回憶起在部隊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要不是我的年齡大了,真想再到部隊好好地待一待。在部隊待過以后,出來以后,我感覺什么樣的艱難困苦都能扛得住。
主持人:有過部隊的鍛煉,沒有什么能難得住您的。
程 志:真是這樣。我們當兵的時候,一走進部隊,除了軍被、軍服之外,還有一個小裝備——針線包。到現(xiàn)在衣服破了,扣子掉了,都是我自己縫,我也會剪裁一些東西。那時候部隊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不像現(xiàn)在有多少套衣服,衣服經(jīng)常是補丁疊補丁。
主持人:很傳統(tǒng)。
程 志:我們新兵,一發(fā)了衣服就喜歡在水里拼命洗,洗三次四次就變成白色了。為什么呢?因為衣服上染的顏色不持久,老兵的衣服都是洗白的,只有新兵穿著新衣服。所以,我們都想當老兵,就把衣服在水里拼命洗。那時候衣服到處是補丁,部隊里都是男孩,誰給你縫?都是自己縫。
主持人:養(yǎng)成了這種好習慣。
程 志:對,被子也是自己縫,扣子更別說了。
主持人:得鍛煉自理能力。
程 志:對,我后來在騎兵班,連馬鞍壞了都是我們自己在那兒縫。
主持人:您還在騎兵練過。
程 志:對,當兵確實能學到很多東西。
主持人:接受了這種鍛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