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廣播電視領域的反腐敗工作
1、行業(yè)腐敗
在反腐敗的戰(zhàn)場上,廣播電視行業(yè)不再是一片凈土。近年來,影視行業(yè)亂象多早就飽受詬病,如大量不規(guī)范操作推高演員片酬導致風險加大;影視購銷中的貪污與腐敗讓市場無法形成良性競爭;而收視率造假更讓制作機構失去風向標。
從廣電系統(tǒng)“落馬”的眾多官員中,也能看出行業(yè)潛規(guī)則頗多。2014年5月間,有媒體曝出,時任央視財經頻道總監(jiān)郭振璽因涉嫌受賄被吉林檢察機關立案偵查并采取強制措施。之后財經頻道已有8人被帶走調查,上至總監(jiān)、副總監(jiān),下至制片人、主持人、編導。包括副總監(jiān)李勇、制片人田立勇、節(jié)目主持人芮成鋼等。
去年對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十大關鍵領域腐敗的常規(guī)表現、慣用手法,進行了探底調研,特別是一些行業(yè)“潛規(guī)則”。
2、新聞腐敗
新聞腐敗的主要表現:一是向媒體有關人員行賄,借助媒體宣揚所謂的個人“政績”或先進事跡,以撈取政治資本。有些特殊人群,需要相應的政治資本。為了制造社會效應,提高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惜巨資向媒體記者、編輯或掌權人行賄,利用媒體的專題報道或新聞報道對自己進行宣傳。二是少數新聞工作者利用職業(yè)便利,濫用媒體的影響力,以報道為名索取被采訪人或單位的經濟利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某些關系已經演化為金錢關系、利益關系,一些新聞工作者也難以抵制物欲的影響而將自己所從事的媒體影響力化作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工具。而一些單位和個人對無冕之王的崇拜心理,也愿意與新聞工作者交往,當兩種需要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這些少數新聞工作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便利為他人捉刀代筆,制造不真實的新聞或報道,并從中收取好處。三是一些新聞工作者利用新聞發(fā)布活動和社會活動趁機斂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及政府相關部門非常重視新聞發(fā)布會的作用,常常邀請新聞媒體參加新聞發(fā)布會、記者招待會或大型的社會性活動。而舉辦單位在組織這類活動時,事先都準備了相應的禮物或禮金贈送給新聞媒體人員,有時這些禮物或禮金對不同層次的媒體記者的標準也是不相同的。一些有影響的媒體記者,往往會利用此類活動向舉辦者進行某種暗示,并堂而皇之地收受誤餐費、車馬費、勞務費或禮金、禮券等等。四是利用媒體的曝光功能進行新聞敲詐。有一些新聞工作者善于利用新聞媒體的曝光作用,有意識地尋找一些民事糾紛、行政糾紛寫成采訪稿件之后,寄給被報道的單位或上級主管單位,用相應的語氣進行威脅并要求限期回答。由于此類征求意見稿內容往往真假摻半,并具有極大的批判性。再加上某些媒體使用是國家、中央一級字號,一旦被用來對被報道者實施威懾,被報道者很容易就范,就會主動向撰稿人送金錢封口。如某市政府辦公室下屬的一家開發(fā)公司改制后在獨立生產經營期間與一當事人發(fā)生訴訟。而冠以“中國建設”名頭的某報紙一記者寫一稿件寄給了當地的市政府辦公室,聲稱官商腐敗,要求限期答復,否則馬上報道。政府辦領導不同意企業(yè)律師向報社反映情況的意見,而強行要求企業(yè)出資5萬元對記者封口,該記者收到錢后報道便沒有下文。再如,某縣經濟開發(fā)區(qū)內某公司鍋爐冒黑煙,一報紙記者給企業(yè)寄來一張照片和報道稿,告知企業(yè)如不能在限期內答復將曝光。律師給該記者發(fā)信“企業(yè)即將破產,如想報道請便。”結果沒了音信。
【公文寫作欄目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