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退善款傷害社會愛心
面對個體危困,社會愛心人士紛紛慷慨解囊,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而愛心的傳遞也讓社會溫暖久久。正是基于這樣的愛心互動,遭受困厄的個體才能感受到暖意融融,才能得到應(yīng)有幫助。這種善意雖然是無償?shù)?,卻是有條件的,因為這種善意是建立在誠信基石之上的,更是建立在彼此共同的愿景和目的之上的。
具體到這一個案中,捐贈者捐款的目的是救治“癌癥女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救助對象因為“病重不治去世”,那么基于這一救助前提消失,作為捐贈者指定用途的捐款自然也就無法繼續(xù)用于救治捐贈對象,這一捐贈行為也就中斷,基于此,捐贈者討回剩余捐款并無不妥。且這一指定用途的捐款完全可以被視為有條件的捐贈,在捐贈的前提條件喪失后,捐贈者有權(quán)索回捐贈款項,然而現(xiàn)實中受捐贈者家屬的昧財之舉,無疑讓愛心人士心寒。
善款必須善用,這應(yīng)是捐贈者與受捐者家屬之間達成默契的共識,因此,退捐與否,也考驗著受捐者家屬的誠信。只有受助家屬按照捐贈者意愿退回“剩余善款”,才能使剩余善款能夠進行二次捐贈,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其愛心作用;如若不然,受助者家屬即便昧著良心吞下了剩余善款,也是對社會愛心的極大傷害,繼而難以心安。
呵護受傷愛心,更需要法律護航。盡管我國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捐贈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對捐贈和受贈行為、捐贈財產(chǎn)的使用和管理等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在具體操作環(huán)節(jié),仍有需要完善之處。只有不斷完善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以法律護航,才能呵護愛心“愛得其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