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質量,驅動創(chuàng)造與夢想的主引擎
2014年9月9日,北京師范大學?! ?/p>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經歷了歷史上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各國紛紛調整發(fā)展戰(zhàn)略,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驅動。”環(huán)顧新一輪蓄勢待發(fā)的科技和產業(yè)革命,習近平總書記寄望全國教師:“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潛在力量和后發(fā)優(yōu)勢?!?/p>
這是深植現實的沉思。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只有向教育要質量,才能優(yōu)化勞動力結構,厚植創(chuàng)新驅動根基,如期打贏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戰(zhàn);只有實現更高質量的教育,培育更多管用實用的高技能人才、創(chuàng)新人才、拔尖人才,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fā)揮好關鍵支撐作用。
教育的起點是公平,而生命線,是質量?! ?/p>
站在“由大向強”的飛躍關口,黨中央以提升教育質量為抓手,全面夯實中國夢的人才之基——
一方面,登高望遠,教育決策的層級不斷上移。
從《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到“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再到鄉(xiāng)村教師支持計劃,一連三個上下貫通、關涉全局的改革方案,陸續(xù)由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由國務院和相關部委具體實施。頂層設計力度之大,為歷來教育改革所未有?! ?/p>
另一方面,雷霆萬鈞,提升教育質量的舉措深入推進?! ?/p>
2016年新學期,全國2000余所高校的課表上,多了一門共同的課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近千所地方本科有了屬于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從“我像誰”到“我是誰”,向應用型轉型;“兩個一流”的出臺,助推中國頂尖大學以更堅實的腳步向人類最高智慧聚集地發(fā)起總攻。
更為關鍵的是,質量提升,不再是一校一地的“獨角戲”,而是整體能力提升與拔尖能力培育相結合的宏大體系構筑。從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啟動到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三年來,一系列教育標準和引導措施陸續(xù)出臺,內容覆蓋各級各類教育,包括教師、教育教學、學校管理、學生素質評價等方方面面?!?/p>
幾個“硬數字”,足以窺見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決心和膽氣:教育投入,2012年首次實現4%目標,2014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達2.64萬億元,比2010年翻了近一番。
一筆人才賬,可以看出教育質量提升的成效和價值:從2010年起,中國進入人口紅利下降期,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從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與此同時,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8.75%提高至11.01%;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13.72%提高至16.35%——人力資源紅利將大大抵消人口紅利下降的影響。
2015年10月,繼中國教師在英國進行“中式教學”引起關注之后,一支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的12人教師訪問團專門組隊赴杭州“取經”,用一周時間學習“中國式教學”。中國基礎教育,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世界目光。
2014年10月,3名90后高職生精心打造的“魯班鎖”,成為李克強總理送給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國禮。中國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正帶著“中國制造”走向世界?! ?/p>
三年來,從量子反?;魻栃郊艚芋w三維結構,一個又一個世界級難題在中國科學家的實驗室里被破解。中國高等教育迸發(fā)的蓬勃力量,正向世界科學技術前沿奮力沖刺。
習近平總書記說,“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抓住了創(chuàng)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牛鼻子’”。
面向廣闊無垠的創(chuàng)新藍海,中國巨輪已起航出發(fā)?!?/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