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卻算是一個另類,他不狎妓,不納妾。他最大的業(yè)余愛好是熱愛山水。
他做官三十多年,“在薄宦有四方之游;于高賢無一日之雅。”每游一個地方都會寫詩刻于石上。跟他游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或者是范仲淹、胡宿等名士,或者是程顥、程頤等大儒,或者是高僧道人等隱士。他到哪里做官,哪里便跟隨著一屁股學子,一邊游歷一邊寫詩一邊傳道。王安石這等人物年青時因為幾次登門都沒有機會見到他而恚然慨嘆:難道只有我沒有機會“求之六經(jīng)”嗎?著名學者兼政治家呂公著聽聞周敦頤之名,以身家性命擔保推薦他:如果今后周某人收贓納賄,“甘當同罪”。
周敦頤以游歷山水作為明志養(yǎng)心之舉,意味著他舍棄了追名逐利之心。更重要的是,周敦頤很注重選擇與什么人同游:“尋山尋水侶尤難,愛利愛名心少閑。此亦有君吾甚樂,不辭高遠共躋攀。”
尋好山水容易,尋同游好伴侶難,一旦愛利愛名,心就不得閑,哪能享受到“孔顏樂處”?他一不追逐名勝古跡,二不追尋風水寶地,三不與志道不合者游,四不用公款游玩,而是于游中寄興修懷,感悟人生,修心養(yǎng)性,體驗自然樂趣。因而,每游一處,他都有感有悟。
愛一個人,或者一個事物,他(它)就會變化成一種形象,植入你的腦海,引導你,約束你,規(guī)范你。四十七歲那年,周敦頤寫下名篇《愛蓮說》,以蓮自喻,表達自己特立獨行的高尚愛好和清廉之志。
因而周敦頤淡泊名利,怡然自樂。他不愛菊,表示不逃避社會責任,不學陶淵明掛冠隱居,獨善其身;不愛牡丹,表示不學人做官取巧作秀,追求大富大貴。
周敦頤第一個官職是分寧主簿。有一個案子久決不下,周敦頤到任后,“一訊立辨”。這引起了當?shù)厝说捏@異:“就算是老吏都做不到啊。”很快被推薦做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個人犯了罪,但法不當死,轉(zhuǎn)運使王逵卻想重判他。王逵是著名的酷吏悍吏,大家都不敢和他爭,周敦頤卻不怕,與他力爭,但王逵不聽,周敦頤當即決定棄官而去,說:“這樣的官有什么可做的!殺人以媚上,我決不做。”一句話驚醒了王逵,囚犯得以幸免。
這是依法行政的好榜樣。后來這個王逵還推薦他升官做郴縣縣令。
過了幾年,周敦頤轉(zhuǎn)到南昌做知縣,南昌人高興得不得了:“這是當年在分寧時一訊立辨的那個人啊,我們有盼頭了。”于是富家大姓、黠吏惡少都生怕得罪他,甚至有了羞恥感。
周敦頤做官以廉判明斷著名,一生輾轉(zhuǎn)多地勞累奔波,卻并不感覺苦;盡管鐵面無私,堵住了一些官員謀私的途徑,但他一生沒有公敵,也無私仇,真正做到了“官清贏得夢魂安”。
這歸根于他為官崇拙去巧,立誠立信。世人大多樂做巧官,不做拙官。周敦頤卻認為巧者好張揚夸大,言多文飾;拙者注重實際,不在言詞。巧者處處為己,機關算盡,往往災禍及身;拙者不求多得,奉公守法,身家康泰。
自古以來,誠字說得很多,但怎么落實一個誠字?周敦頤說,要做到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他先是解釋了“五常百行,誠則無事”;繼而說明“寂然不動”就是誠,就是無欲,心純;接著指出動靜處置要得宜,“動而正,靜則明”;又提出言貌視聽要不逾規(guī)矩。總之就是要端正作風。因此,作風就是人的動靜、言貌、視聽。一個拙字,一個誠字,是克己之法,是成己之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