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內計劃生育二孩的比例不超過70%
生育意愿只是對某時期生育水平上限的一個估計,而生育計劃和實際生育行為更為接近。其中,計劃生育時間的早晚是終身生育計劃能否實現(xiàn)的前提條件。
初育年齡與二胎生育年齡提高,“晚、稀、少”的生育特征穩(wěn)定。如果說人口轉變是以出生率、死亡率的變化為標志,那么生育轉變則體現(xiàn)在生育時間和生育水平的變化。計劃生育政策一直以來都強調以“晚、稀、少”的變化作為生育轉變的主要標志。實際上,生育轉變過程的完成進度,是以育齡婦女的生育特征來判斷的。
從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和人口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反映的情況來看,1970年我國育齡婦女平均初育年齡為22.4歲,平均生育二胎的年齡為24.8歲,粗略估計,一胎與二胎的平均生育間隔為2.4歲;1999年平均初育和二胎生育年齡分別上升為24.5歲和28.8歲,生育間隔也擴大到4.3歲;2013年持續(xù)提高到26.6和30.3歲,平均初育年齡上升,而一胎與二胎的平均生育間隔下降為3.7歲。
生育的自然規(guī)律與實際生育時間的差異對生育計劃產(chǎn)生了影響。從調查數(shù)據(jù)看,期待生育下一個孩子與年齡強相關并具有強選擇性。從不同年齡期望生育二孩比例看,2015年25—39歲肯定不要下一個孩子的比例為37.03%,40—49歲達到82.23%,與2011年相比,2015年25—39歲肯定不要的比例降低,而這一年齡組肯定要下一個孩子的占17.78%,40—49歲肯定要的占4.63%。按年齡看,一孩育齡人群中肯定不要下一個孩子的平均年齡為42.3歲,可能不要的平均年齡為37歲,肯定要的平均年齡在33歲左右。
40歲及以上再生育的可能性非常小。為了測量不同年齡隊列生育的可能性和生育意愿是否強烈,采用的測量方法是“如果沒有生育政策是否生下一個孩子?”這個問題作為測量生育意愿的下限。是否生下一個孩子一方面取決于育齡婦女的年齡,另一方面取決于育齡婦女現(xiàn)有存活子女數(shù)量。
首先從分年齡的情況來看,2015年調查的25—39歲育齡人群中,肯定不生下一個孩子的比例為58%,而40歲及以上育齡人群中接近88%。如果考慮到“沒有想好”和“可能不要”的比例,估計2015年25—39歲及以下肯定不要下一個孩子的比例有可能達到65%以上。同樣,40歲及以上育齡人群肯定不要下一個孩子的比例有可能達到90%以上。由此可見,年齡越大回答的越肯定,不要的可能性更大。
5年內計劃生育二孩的比例不超過70%。從生育意愿到生育計劃再到具體的生育安排,是從生育意愿轉化為實際生育的一個過程?,F(xiàn)有一孩的育齡人群對于生育下一個孩子即完成二孩的生育也有一定的安排。這些計劃不僅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育齡婦女本身能否順利完成生育過程,同時也對服務于這批人群的公共設施的安排以及新增出生人口在未來的教育、就業(yè)等方面的壓力產(chǎn)生影響,所以這些安排對我們估計育齡人群的二孩生育進度、預先安排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2015年調查中一孩育齡人群中有生育計劃的占20.7%,已經(jīng)懷孕的僅有1.1%,還有3.0%進入準備階段,另外再等一兩年、三四年和四年以上的比例分別為5.3%、2.0%和1.6%,還有7.7%沒有想好。如果以生育安排的育齡人群為基數(shù),有明確計劃希望在三四年以內完成生育的累計為55.5%,即有明確生育計劃且在四年以內完成生育的人數(shù)過半,加上需要等四年以上的累計共有62.8%。2011年有安排的人群與2015年非常類似,四年以內完成生育安排的占59.7%,加上四年以上不確定的共67.8%。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