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繼續(xù)研究這個問題,闡述他與舊哲學的根本對立?!短峋V》的第一條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的各自不同的片面和共同的缺陷——都沒有說明人具有改變世界從而不斷地發(fā)展和提高自己的本質(zhì),最后一條則概括指出了新舊哲學的根本區(qū)別:而中間的各條則是主要是對革命實踐的意義和作用、人的本質(zhì)的含意及意義這兩個密切聯(lián)系的問題根本看法的提綱,這些內(nèi)容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得到了充分的論述。比如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哲學中首要和根本的觀點,這個概念并不是馬克思最先提出的,而是至少是康德和費爾巴哈都使用過的,但是經(jīng)過了馬克思的批判改造而被賦予了深刻的革命的意義。馬克思批判說,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類感性的活動。對于實踐,費爾巴哈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活動的形式去理解和確定。所以它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馬克思就是這樣用革命的實踐解決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能解決的人的能動性的問題,指出了舊唯物主義怎樣不能認識實踐的作用而從唯物主義滑向唯心主義的。比如法國啟蒙思想家愛爾維修從才智是后天獲得的唯物論觀點出發(fā),認為人的才智上的差別是由于不同環(huán)境不同造成的,但環(huán)境又是由人的觀念、人的活動決定的,這樣究竟是“環(huán)境決定人”,還是“人的觀念決定環(huán)境”?這是愛爾維修1758年在《論精神》一書中遇到的尷尬和困惑。問題在他們那里,這成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無解的問題。于是他們認為既然環(huán)境要由人來改變,那就要有一部分人高于社會中多數(shù)人來對大家進行教育。馬克思說,“這種學說一定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人高出于社會之上”,這就走向了歷史唯心主義。馬克思解決問題是引入革命實踐這個概念,“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革命實踐就有這樣的特點,人在實踐中既改變著自己又改變著世界,實踐使“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一致起來,而個人循環(huán)往復、社會永無止境的實踐就是社會生活的全部,就是人類的歷史。人類就是這樣永不停歇地改變世界、提高自己,推動社會進步的。馬克思強調(diào),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到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他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現(xiàn)實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jīng)院哲學的問題。(均見6-8/3)
人的本質(zhì)和人類的歷史就是人在革命的批判的實踐中不斷“改變世界”、發(fā)展和提高自己的歷史,所以也只有正確地說明這種歷史的哲學才是真正科學的哲學,才能指導人們的實踐,推動歷史進步。而這只有馬克思哲學才做到了這一點。馬克思“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是一個帶有根本性指導意義的科學論斷,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和深刻的意義,不認真地學習馬克思的哲學著作,想理解馬克思哲學是根本不可能的,而這關乎對馬克思哲學根本性質(zhì)的理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