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社會建設促精準扶貧
當前,我國的扶貧開發(fā)工作已經進入攻堅階段。在貧困地區(qū),尤其是民族地區(qū)扶貧開發(fā)過程中,將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是扶貧開發(fā)的題中之義,更是精準扶貧能夠真正落到實處的必由之路。
社會建設推動扶貧開發(fā)
村莊及地方因素在人類學的研究中早已受到充分重視。當代的人類學家總結出“社群理性”、“村莊聯(lián)結”、“村莊團結”等中層概念來描述這一現實。如果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我們可以用“村莊社會建設”這一概念來指稱這些對象。這些概念,正類似于人類學家芮德菲爾德所提出的“大傳統(tǒng)、小傳統(tǒng)”,揭示了村莊本身所具有的自成一體的行動邏輯,與國家、大范圍市場等普適性邏輯之間存在差異。這種邏輯不僅是外部資源注入村莊時所應尊重與遵循的重要原則,更是村民在已經進入或者即將進入所面對的現代性世界時的內在支撐。這種地方邏輯與國家邏輯的總和,才是我們所謂進入現代化時代的“民情”的全部。
陸學藝曾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農村扶貧工作中。在對以跨越貴州、湖南、四川等地的武陵山區(qū)為代表的貧困山區(qū)進行長期田野觀察及深入思考的基礎上,他明確提出,扶貧開發(fā)需要放置在社會建設的框架內進行。這一論斷,契合了中央關于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的思路。
麻陽試點:精準扶貧與社會建設有機結合的實踐探索
貧困戶“貸款難、貸款貴”的矛盾一直以來就十分突出。2013年,地處武陵山區(qū)腹心地帶的湖南麻陽縣開始試點探索新方式。該縣石羊哨鄉(xiāng)譚公沖村試點推行村級扶貧貸款擔保平臺,用15萬元的財政扶貧資金,撬動銀行資本105萬元投入產業(yè)開發(fā),發(fā)展半夏產業(yè)268畝,使當年貸款的68戶貧困農戶戶均實現增收1萬元。在此基礎上,金融扶貧在全縣推開。目前,貧困農戶小額信貸評級授信工作已完成,評級覆蓋率達100%,通過信用評級對21706戶貧困農戶進行了授信,授信率達86.6%,授信金額4.65億元。
建立以國家扶貧資金為代表的外部資源投入與村莊內在邏輯之間有機聯(lián)結的關鍵機制是“貧困農戶評級授信”制度。為建檔立卡貧困農戶量身定制的評級授信系統(tǒng),改原有8項評級授信指標為誠信度、年收入、家庭勞動力3項指標,以村莊力量為主導進行評價,具體由村里“五老”代表、駐村干部、鄉(xiāng)村干部、農村商業(yè)銀行支行行長等組成評級授信小組,進行量化計分,確定優(yōu)秀、較好、一般三個等級,對有不講誠信、賭博、吸毒等不良行為且屢教不改的人不予授信。在此基礎上,將以各級國家財政投入為主體的扶貧基金作為擔保金存入農村信用社,然后信用社按照擔保金的5—8倍給予村級授信總額,同時免去貸款的抵押、擔保程序,并輔以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及財政利息補貼。這有利于引導村民將所貸資金用于發(fā)展特色產業(yè),并可有效解決貸款難的問題。由于村民貸款事實上所使用的是村莊社區(qū)的集體信譽,村莊內部倫理自發(fā)形成對貸款農戶信用審查、貸款用途及到期還款監(jiān)督程序,使得壞賬率大大降低。小額貸款由是成為鄉(xiāng)村產業(yè)發(fā)展的造血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