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天小長假,曾經被公眾稱作“看上去很美”。
近期,河北、江西、重慶、廣州、甘肅等地紛紛出臺實施細則,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鼓勵彈性作息、鼓勵錯峰休假,刺激旅游消費需求。其中,各地出臺周五下午加周末的2.5天小長假措施尤其引發(fā)社會關注。(1月4日 未來網)
2.5天小長假,發(fā)端于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可根據(jù)實際情況,依法優(yōu)化調整夏季作息安排,為職工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外出休閑度假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印象當中,重慶大約是吃“2.5天小長假”“螃蟹”的第一人,鼓勵機關、企事業(yè)單位職工以拼假、湊假方式旅游,令不少地方的機關干部、企事業(yè)單位職工艷羨不已。
更明確的2.5天小長假,在一些地方悄然出現(xiàn)——寧鄉(xiāng)縣規(guī)定:每年夏季的7月1日至10月1日實行周五下午與周末休假,周五半天假可用平時加班時間相抵;上饒市提出:從2015年8月份開始實行夏季周末休兩天半短假,執(zhí)行時間為每年的6月1日至8月31日,所休時間從年休假中扣除。這些嘗試,雖然還“猶抱琵琶半遮面”,卻傳遞出積極信號:“2.5天小長假”與公眾漸行漸近。
回顧我們的法定節(jié)假日,休息時間逐漸增多是趨勢。1949年至改革開放初期,我們一直實行一周6天工作制,法定節(jié)假日只有元旦和五一放假1天,春節(jié)放假3天,國慶放假2天等;1994年3月1日,國家開始試行“1+2”休假制度,即每天工作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44小時,每逢大禮拜休息2天,而在小禮拜就只休息1天;1995年5月1日,完全意義上的雙休日工作制正式實施。1999年,國務院決定將春節(jié)、“五一”、“十一”的休息時間與前后的雙休日拼接,從而形成7天的長假,2000年6月,正式確立了“黃金周”假日制度;2007年12月,國務院決定從2008年起取消“五一”黃金周,改為3天短假期,同時相應地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3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形成了3天小長假。至此,我國法定節(jié)假日和周末休息日達到115.3天,居世界中等水平——這既是科技發(fā)展促進生產、工作效率提高的結果,也是順應潮流和公眾呼聲的舉措。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今天,2.5天小長假能更好滿足公眾休假、旅游的需要——2.5天小長假落地的條件已經具備,呼之欲出。
毋庸諱言,各地交流干部是2.5天小長假的直接受益者。而此前,若無特殊事情,他們多半于周五下午請假。從這個小切口來說,也呼喚2.5天小長假加速落地。但是,綜觀全國,2.5天小長假實施的地方還十分有限,換言之,還有極大的空間。國家層面的政策已經出臺,各地應該結合實際、創(chuàng)造條件,讓這一利好政策落地。因此,各省應當提出貫徹國務院《意見》的具體辦法,市縣在此基礎上出臺實施細則,如此,2.5天小長假可以“平穩(wěn)”落地,而不再是“紙上的風景”,從而讓公眾有更多“獲得感”。
愿“十三五”第一年全國開啟“2.5天小長假”之門,讓帶薪休假制度真正得到執(zhí)行。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未經本站證實,僅供讀者參考?!?/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