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政府建設換擋提速,各地各部門貫徹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努力探索、銳意創(chuàng)新,規(guī)范政府權力、改善公眾服務的新舉措紛紛出臺。“權力清單”為政府依法行政劃定醒目紅線,實施簡政放權管住干擾市場的“看得見的手”,推進政務公開讓政府工作在陽光下運行。蹄疾步穩(wěn),法治政府建設向著實現(xiàn)“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的目標邁進。(12月24日人民網(wǎng))
法律是形成任何權利以及行使權力、形成權利后果的基礎。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提到,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建立規(guī)范行政審批的管理制度,制定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公布省級政府權利清單、責任清單。前幾年,人們?yōu)橹疅篮头锤械?ldquo;人在證途”、“老百姓辦事創(chuàng)業(yè),拜了這個菩薩,還得上另一個廟!”凸顯出地方部門為利益而游走在法律邊緣,這給群眾帶來的不便,套住了市場的手腳,更削弱了公眾對法律的尊重和信仰。
法無授權不可為,給權利“瘦身”的唯一良藥是法律。各地方的“權責清單”正逐漸清除掉那些不合法、打法律的擦邊球、鉆法律的空子,只為地方部門利益而不顧群眾利益而“腐生”出來的權力,為權力扣好第一顆扣子。
權力對于普通群眾來說就是具有靈活可操作性的各種程序。權力的背后是威嚴和利益,不論審批權還是辦證權,在靈活可操作性之下,都可能滋生利益。利益至上,就會滋生各種腐敗和不作為、亂作為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屢禁不止的辦證難和令人生寒的冷漠面孔。“老百姓來找你辦事,表面上,門好進了,臉好看了,有的甚至還端茶倒水,但就是事不辦,章也蓋不了。”豈不是比改革前還讓群眾難受?進行壯士斷腕般的改革肯定痛,對于地方和部門而言,削權是要觸動利益的,少了謀收入的機會,少了有權“任性”就高高在上的快感和優(yōu)越感,但是多了群眾的便利、多了“放權”、“松綁”所釋放出來的巨大創(chuàng)造力與活力。誠如李克強總理指出: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忍痛也得下刀。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責任清單是對政府權力實行制約監(jiān)督、公眾參與、責任追究的一項制度化成果,以制度來強化對權力的剛性約束,從制度層面硬化責任,讓權力與責任的對應沒有彈性,將把政府權力套上責任的“緊箍咒”,確保權責一致有章可循、落到實處。
給權力“瘦身”,為發(fā)展“松綁”,用政府權利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的治理法治化定會漸行漸近。清單既出,就得嚴格依法執(zhí)行,就得打破官與官、官與民之間的任何“潛規(guī)則”,消除“法令滋彰而盜賊多有”的詭異。“授之有據(jù),行之有規(guī),錯之有責”,才能讓公眾切身感受到“權責清單”帶來的變化,享受到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的“紅利”。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未經(jīng)本站證實,僅供讀者參考?!?/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