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延安訪問的人中有一些外國朋友,毛澤東非常重視同他們的交往。
加拿大共產(chǎn)黨員諾爾曼·白求恩是位著名的外科醫(yī)生。一九三八年三月底,為了支援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白求恩率領(lǐng)加美醫(yī)療隊到達延安。毛澤東在會見時熱烈支持他建立戰(zhàn)地醫(yī)療隊的提議。后來,白求恩赴晉察冀邊區(qū)工作,在一次為傷員施行急診手術(shù)時受感染而逝世。毛澤東十分悲痛,寫下著名的文章《紀念白求恩》,高度贊揚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國際主義精神。
有些美國軍人對延安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埃文斯·卡爾遜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在去延安前說:“如果我能親眼看看,我就能證實真實的情況。”[64]一九三八年五月,卡爾遜到延安,同毛澤東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毛澤東對抗戰(zhàn)必勝的堅定信念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毛澤東還會見了大批中外記者,其中包括英國記者貝特蘭、美國記者王公達、中國記者舒湮、鄧靜溪等。毛澤東向他們詳細介紹了中國抗戰(zhàn)的形勢、前途,以及八路軍、游擊戰(zhàn)爭在持久戰(zhàn)中的重要作用。一位記者這樣評論毛澤東:“他的外表很像樸實的農(nóng)夫,但他的舉止卻似文雅的書生”,同毛澤東談話“聽起來似乎覺得‘平淡無奇’,過后想起來卻又‘雋永有味’”。[65]事后,這些記者將延安之行中看到的情況介紹出去,毛澤東被國內(nèi)外愈來愈多的人所了解了。
注:
[42] 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的結(jié)論記錄,1938年11月5日。
[43] 《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163頁。
[44] 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的發(fā)言記錄,1938年11月6日。
[45] 彭德懷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的發(fā)言記錄,1938年10月24日。
[46] 《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231頁。
[47]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77頁。
[48] 貝特蘭:《華北前線》,新華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93、94頁。
[49] 吳印咸:《延安影藝生活錄》,《延安文藝回憶錄》,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267、268頁。
[50] 毛澤東對抗大三大隊臨別演詞記錄,1938年3月20日。
[51] 劉白羽:《延河水流不盡》,《毛主席的旗幟飄萬代》,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77年10月出版。
[52] 李志民:《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之三)》,《中共黨史資料》11輯,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227頁。
[53] 《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0頁。
[54]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上),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398頁。
[55] 毛澤東對陜公第6、7、8、9、10隊畢業(yè)同學(xué)的講話記錄,1938年3月3日。
[56] 毛澤東在陜北公學(xué)紀念魯迅逝世一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記錄,1937年10月19日。
[57] 《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22頁。
[58]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26頁。
[59][60] 汪東林:《梁漱溟問答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61、64頁。
[61] 諸述周:《毛澤東先生會見記》,1938年6月14日。
[62] 趙榮聲:《回憶衛(wèi)立煌先生》,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93頁。
[63] 毛澤東為施方白題寫的贈言手跡,1938年5月12日。
[64] 米契爾·布賴克福特:《卡爾遜與中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5年12月版,第216頁。
[65] 鄧靜溪:《毛澤東先生會見記》,1938年3月24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