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份名為《人社部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時間表》在微信朋友圈內(nèi)熱傳。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表示,“這份表不是真的”。并表示,人社部正在制定的延遲退休政策是一份比較穩(wěn)妥的方案,大約每三年提高一歲。基本原則是:小步慢走,在延長退休年齡之前建立緩沖的機制。(《第一財經(jīng)日報》12月10日)
“延遲退休”話題之所以總是如此牽動人們的神經(jīng),一再引發(fā)輿論熱議,除了因為“延遲退休”確實是一個關乎每一個勞動者切實利益福祉的大事,另一個背景恐怕也在于,對于具體如何實施延遲退休,除了人社部此前強調(diào)的“小步慢走”以及簡單的時間表,許多公眾十分關心的進一步具體細節(jié)問題,其實一直并沒有一個明確說法,廣大公眾事實上一直處于一種等待“另一只靴子落下”的焦慮狀態(tài)。
這種背景下,人社部專家強調(diào)要制定“穩(wěn)妥”的延遲退休方案,當然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針對性,但若僅止于此,顯然又并不足以充分化解上述等待“另一只靴子”的公眾焦慮。那么,究竟如何制定一份穩(wěn)妥的延遲退休方案,或者,怎樣的延遲退休方案才是真正穩(wěn)妥、具有充分“說服力”的?
其一,盡快徹底廢除目前事實上一直長期存在的尤其是針對公務員群體的“提前退休”制度。眾所周知,依據(jù)現(xiàn)行《公務員法》88條,公務員在滿足“工作年限滿三十年”等條件下,事實上都是“可以申請?zhí)崆巴诵?rdquo;。而在“養(yǎng)老金已并軌”、“延遲退休”語境下,這一提前退休制度無疑早已格格不入,必須盡快廢止。
其二,延遲退休方案不應是簡單機械的“一延了之”,而必須是具有充分可選擇性的彈性延遲。首先,這種彈性延遲退休應與不同勞動者的職業(yè)、工種密切掛鉤,提供豐富的彈性選擇,如腦力勞動者可以在“60—65歲”之間選擇彈性退休,重體力勞動者可以在“55—65歲”間彈性退休。進一步,彈性延遲退休,還應按“多繳多得”原則與養(yǎng)老保險繳費年限密切掛鉤,確保那些繳費年限長的職工,能更靈活地選擇退休時間,如一個職工只要累計繳費達到40年,無論具體年齡是多少,均可即時退休;累計繳費達到35年、且同時年滿60歲,也可自主選擇彈性退休。此外,彈性延遲退休還應結合社會人均預期壽命,在不同性別之間,提供相應的彈性選擇。統(tǒng)計顯示,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4.83歲,其中,男性72.38歲、女性77.37歲。這種背景下,若男職工一律簡單延遲至65歲退休,平均可享受養(yǎng)老金的時間不到10年,顯然并不公平合理。
其三,延遲退休方案不應“單兵突進”,而應站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xù)的社會保障制度”高度,與其他一系列社保改革密切配套、共同合力推進。如同時配套推進“完善個人賬戶制度”改革,不斷強化“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盡快改變現(xiàn)行激勵性嚴重不足甚至“負激勵”明顯的“大社會統(tǒng)籌+小個人賬戶”社保賬戶模式,避免“去世后養(yǎng)老金(社會統(tǒng)籌部分)充公”等不公平合理現(xiàn)象的發(fā)生;盡快配套落實“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改變社保繳費“占工資40%-50%”局面,切實減輕延遲退休后人們的社保繳費負擔。
另一方面,在社保投入方面,也要同時不斷配套推進相關改革,如三中全會《決定》已明確,“健全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制度”,“劃轉(zhuǎn)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等,避免簡單將延遲退休作為緩解養(yǎng)老金收支缺口的途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