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與思考】
冬已來,寒已厲!當我們把自己裹得嚴實的時候,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他們可曾能填飽肚子,可曾有了一件御寒的衣物?包頭市相關部門,積極行動,進行集中救助,在青山區(qū)、昆區(qū)沿街尋找流浪者,把準備好的棉衣棉褲等、食品和飲用水,送到他們手中,用愛心托起一個“暖冬”。點贊!
更可點贊的,是他們工作的耐心和細心。每遇到一位流浪者,工作人員都會詢問對方是否愿意去救助站;面對拒絕者,他們也詳細地告知救助站的地址和聯(lián)系方式,以便他們在萬般無奈時,能夠得到社會最后的關愛。據(jù)工作人員介紹,市救助站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設有夜間求助接待室,對夜間求助者開辟專門區(qū)域,提供飲食、住宿、藥品、御寒衣被等。這些做法,顯然都是值得稱道的。
在點贊的同時,卻也有一絲不解:救助站有食物、有衣物,也有溫暖的房子,為什么流浪者大都不愿意去呢?曾多次被勸導的流浪人員“寶寶”說,還想再流浪些時日,過自由的生活,等到哪天走不動了再向相關機構求助。流浪者不愿意享“無功之祿”,或是一個原因;但不自由,是否也是一個原因呢?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救助站自然也有救助站的規(guī)則,但是,讓救助站的規(guī)則更適宜些,讓流浪者更愿意一些,是否更能發(fā)揮救助站的作用呢?
規(guī)則的改變需要救助站的努力,恐怕也需要多方的協(xié)調,當下最可行的,還是要編織更嚴密的救助網(wǎng)。集中的救助當然必要,充分調動各方的力量,形成網(wǎng)格化管理,從日常上關注流浪者,亦是不可缺少的。
救助流浪者,政府的責任不可推卸,但也要發(fā)揮民間的力量。各種慈善組織、志愿者,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培育公民的關愛意識,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在這個冬天,讓我們人人為愛添一把柴,讓大家個個都為和諧助力,冬天,還會冷嗎?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