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習馬會”的成因
為什么在這個時候舉行“習馬會”?外界感到很突然,但是又非常期待。“習馬會”的議題在兩年前就提出來了。大陸一直對舉行兩岸領導人會晤持開放態(tài)度,20年前即有此議題。這個議題最近兩年比較熱,可能因為馬英九在2013年12月接受《亞洲周刊》專訪時,一反過去的態(tài)度,首度明確表示希望參加北京APEC會議,以實現(xiàn)“習馬會”的意愿,但限于種種原因沒有成行。2013年以后,兩岸圍繞領導人會晤的討論一直沒有停過,經過各方的努力,終于在2015年的11月7日成功舉行。
“習馬會”的成因主要有三個。第一,雙方都有意愿。大陸希望舉行兩岸領導人會晤,臺灣方面也愿意。所以,只要是想解決問題,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同時,這次“習馬會”能夠成功舉行,同習總書記個人的對臺新思維、意志力、決斷力非常有關系,這也得到海外輿論的高度評價。當然,馬英九也是值得稱贊的維護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政治家。從個人理念來看,自2008年上臺以來,他一直強調自己是中國人,要振興中華,兩岸是一家,同是中華民族。所以,馬英九有很深的民族情懷。同時,他的任期(至2016年5月20日結束)就要結束了,為了延續(xù)他2008年以來推行的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路線,為繼任者留下政治遺產,馬英九也非常愿意將這些遺產通過兩岸領導人會晤的形式固定下來。
當然,也有島內輿論評價說,馬英九是為了得什么諾貝爾獎。這可能小看了馬英九。馬英九總的意思是,希望他下臺之后,給下一任留下可以接受的兩岸現(xiàn)狀,兩岸領導人見面以后,還可以往前走,大家都有機會上橋渡海,但是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所以,在2015年的選舉還剩不到兩個月的時候,在馬英九的任期剩余半年的時候,他下定決心,要積極爭取實現(xiàn)兩岸領導人會晤。這是第一個原因,雙方都有意愿。
第二,兩岸攜手發(fā)展取得的豐碩成果為兩岸領導人的會面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自2008年以來,兩岸推動的走和平發(fā)展的道路取得了豐碩成果,實現(xiàn)了兩岸關系的歷史性轉折,出現(xiàn)了大合作、大交流、大發(fā)展的喜人局面。這些豐碩成果,為兩岸領導人會面創(chuàng)造了積極條件。
第三,雙方有政治互信。這是根本原因。大陸方面經過這7年半的兩岸和平發(fā)展的實踐,同國民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方面形成了共識,這成為雙方交流、合作的基礎。也就是說,七年多來,兩岸政治互信得到了不斷的累積和深化。所以,“習馬會”其實是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水到渠成的結果。如果沒有此前7年多的開渠引水,沒有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就不可能有“習馬會”。從這個意義上講,“蔡習會”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為蔡英文和民進黨有鮮明的“臺獨”立場,特別是民進黨還有“臺獨”的黨綱,為民共黨際關系的正常化設置了關鍵性障礙。目前,大陸同民進黨沒有任何黨建的交流,遑論同民進黨領導人會面。我想強調一點: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前提,首先是兩岸同屬于一個國家。有“九二共識”的互信,兩岸才有可能以互稱先生的方式在新加坡舉行會晤。這也是兩岸政治互信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大家可能想,為什么會選擇新加坡?首先,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國家,在推進兩岸關系的發(fā)展中也曾作出獨特、積極的貢獻。1993年,臺灣?;鶗痛箨懞f(xié)會的負責人在新加坡舉行了“汪辜會談”,邁出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重要一步。其次,新加坡跟兩岸關系都比較好。另外,此次“習馬會”選擇在新加坡,沒有任何國際元素,新加坡不介入、不參與、不干預,只是提供一個地點。這也符合大陸方面強調的,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有辦法來解決自己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講,在兩岸政治分歧一時難以解決的情況下,在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以新加坡模式來處理兩岸問題,反映了兩岸中國人的智慧和兩岸互信的程度。這是我講的“習馬會”的三個成因。
三、“習馬會”的影響
這次“習馬會”舉行之后,海內外反響非常大,即使到今天,“習馬會”的影響和它所產生的政治效應還在島內持續(xù)地發(fā)酵。馬英九方面為了駁斥民進黨所講的“黑箱作業(yè)”,想到臺灣的立法機構去報告,但是民進黨擔心這一報告進一步在黨內社會炒熱了“習馬會”,所以沒有同意。但是馬英九當局準備以全民開講的方式,以電視等形式進一步直接地面對島內社會來宣講“習馬會”到底是不是黑箱作業(yè),“習馬會”歷史意義到底在哪里?,F(xiàn)在各方也都有評論,我個人的觀察來說,對“習馬會”的評價不僅僅要從島內的局勢看,更重要的是著眼于兩岸關系的未來發(fā)展這個角度來看。即使是從島內的局勢來看,也不能僅僅只看到選前,更重要的是看2016年選后對島內政局會產生什么影響。所以,“習馬會”的影響,我用六個字來概括,就是突破、鞏固、開創(chuàng),這六個字。
所謂突破,就是這次“習馬會”是兩岸1949年以來66年的第一次,可以說是石破天驚的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我們知道,從1949年以來到現(xiàn)在,兩岸關系發(fā)展大體經歷過幾個階段,1949年到1987年,基本上兩岸處在老死不相往來,政治上的對立、對峙、對抗的階段。1987年以后兩岸民眾開始交流,從1987年到1993年成立了?;鶗⒑f(xié)會,1993年實現(xiàn)了汪辜會談,兩岸事務部門的負責人在新加坡會晤,就事務性、功能性、經濟性的議題舉行了會面,邁出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重要一步。此后,到了2005年,實現(xiàn)了“胡連會”,國共兩黨的最高領導人見了面。到了2014年,負責兩岸事務的負責人,主要是國臺辦與陸委會首先見了面,并且達成了一個常態(tài)化的溝通聯(lián)系機制,也就是主管兩岸事務部門的負責人見了面。那么這次是最高層次的兩岸領導人會面,所以它實際上是把兩岸的交往、互動、交流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一個最高層級,把兩岸關系的發(fā)展推向了兩岸領導人政治對話的歷史高度。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而且是以兩岸領導人的身份和名義,互稱先生的方式來見面,我覺得無論是內容和形式,都是歷史性的突破。
第二個詞是鞏固。這次“習馬會”,我覺得有兩個鞏固,第一個鞏固是鞏固了和平發(fā)展道路。從習近平先生跟馬英九先生談話的內容來看,都充分肯定了過去7年多兩岸關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所帶來的豐碩成果,鞏固了兩岸關系發(fā)展的正確方向,下一步還要堅定不移地走兩岸和平發(fā)展道路。第二個鞏固是鞏固了“九二共識”。是以兩岸領導人共識的表達方式,一種權威的方式,對“九二共識”在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再確認。所以它鞏固了兩岸共屬一個中國的和平發(fā)展框架,使之成為兩岸現(xiàn)狀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蔡英文不是說要維持現(xiàn)狀嗎?你上臺之后能維持得了這樣的現(xiàn)狀,能夠跟我們的習近平先生見面嗎?所以我覺得,鞏固了“九二共識”為中心的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框架。所以兩岸領導人會面實際上成為了兩岸一種新的現(xiàn)狀,對于兩岸關系的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第三個,我覺得是開創(chuàng)。開創(chuàng)是什么呢?“習馬會”給兩岸關系發(fā)展的前景開辟了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和發(fā)展空間,可以向世人表明,兩岸的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解決自己的事。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面上看,兩岸關系在向深水區(qū)邁進的時候,兩岸領導人會晤,會面臨身份的問題、民意的問題、會談的成果問題、地點問題等等。但這次,習總書記沒有稱總書記,馬英九也沒有稱他的職務,都稱先生,以這種方式實現(xiàn)了會晤,并且達成了很多關鍵性的共識。所以我覺得,這其實是在下一步的兩岸關系中,讓人們腦洞大開,想象力大開。只要兩岸關系在承認“九二共識”,反對“臺獨”,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基礎上,兩岸沒有辦不成的事,所以習總書記講兩岸一家親嘛,只要兩岸互信足,對于兩岸老百姓來說,特別是對臺灣民眾來說,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所以我說的開創(chuàng)就是開辟了兩岸關系的未來前景,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如果要具體地談,從戰(zhàn)略層面上來講,是登高望遠,著眼未來。兩岸領導人在兩岸關系面臨新的十字路口的基礎上,為了兩岸民眾的福祉,為了民族的發(fā)展,體現(xiàn)出一種歷史責任、歷史擔當。所以我覺得,在戰(zhàn)略層面上,肯定過去,就是肯定過去所走的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道路;鞏固成果,就是對“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于一個國家的再確認;還有提前劃線,給可能上臺的蔡英文民進黨提前劃線,發(fā)出警訊,搞“臺獨”這條路是走不通的。馬英九國民黨這條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道路,是走的通的,而且越走越光明。還有一句話是開創(chuàng)未來。這是從戰(zhàn)略層面上看,我們不能夠僅僅從黨內政局的角度看,這樣有可能貶低了“習馬會”所應有的戰(zhàn)略意義和歷史影響。
從戰(zhàn)術層面來看,兩岸雙方是立足現(xiàn)實,是要應對挑戰(zhàn)的。 “習馬會”當然會對即將舉行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的選舉和臺灣立法機構選舉產生影響,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明年這兩項選舉將給島內政局帶來很大的影響,兩岸關系在這樣的十字路口上,我覺得“習馬會”所達成的這種共識,可以促使島內民眾認真地去思考,究竟應該怎么樣去維護現(xiàn)在兩岸關系發(fā)展的這種大好局面和良好的發(fā)展勢頭?怎么樣才能維持現(xiàn)狀,維持這種在“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基礎上的發(fā)展大局?我覺得這會促使選民腦力激蕩,使他去思考。這對于國民黨的選情,客觀上我覺得會產生一些積極的效應,有助于國民黨打“兩岸牌”,或者說進一步凸顯國民黨在兩岸的優(yōu)勢,凸顯它是有能力去處理兩岸關系的。那么這給民進黨當然會帶來巨大的沖擊,我剛才說了,民進黨惱羞成怒,兩次用“很失望”表明對“習馬會”的一些看法。這就說明,它對臺灣、對中間選民、對綠營都會產生影響。應該說,“習馬會”凸顯了民進黨“臺獨”的荒謬性,凸顯了民進黨缺乏處理兩岸關系的能力。那么“習馬會”也為蔡英文可能的上臺執(zhí)政提前劃了線,框住了臺灣的領導人未來走“臺獨”的任何機會。這是我講的“習馬會”的影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