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如何解決中日歷史問題
長期以來,在中國大國外交中,對美對日外交成為所謂“重中之重”。近年來有些變化,對美對俄外交成為“重中之重”。1980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只設立了兩個國別研究所:美國所和日本所,這充分反映了在當時國際形勢下中國高度重視的是對美對日外交。那么,今天日本是否還是中國大國外交中的“重中之重”,是否還是大國外交與周邊外交交疊的特殊國家?中日關系是否還是一個在中國對外關系中極具特殊性和重要性的一對雙邊關系?這個問題很值得思考。應該說,從毛澤東、周恩來時代開始,我們就對日本特別的“在乎”,其主要原因不外是周恩來所說的“兩千年”與“五十年”——“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當然,這是帶有比喻性的外交語言。其實,“兩千年”當中也有長期的對立。中日之間這種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成為我們一直以來對“一衣帶水”鄰國日本特別“在乎”的一個重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日本右翼勢力及其政治代表在歷史問題上不斷挑事。日本一挑事,中國就強烈反應,而中國的反應越強烈,日本右翼的影響就越擴大,靖國神社就越興旺。因為一個小小的神社居然能在13億人口的鄰國惹出這么大的動靜來,正是他們求之不得的撈取政治資本和擴大影響力的手段。記得2005年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后,日本右翼甚至期待被激怒的中國民眾做出過激反應,從而影響中國社會穩(wěn)定。
今后,中國反對日本主要政治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的原則立場決不會改變,與此同時,是否需要研究一下,我們能不能采取更有效的斗爭方式,改變一下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對日本右翼這批“歷史無賴”的頻頻挑釁,我們不要給它做“擴音器”,不能形成一種似乎全世界的人都要盯住日本領導人邁向靖國神社的腳步,以此來丈量中日兩國關系甚至東亞地區(qū)形勢?,F(xiàn)在,一些日本人常說中國在“打歷史牌”,其實真正在“打歷史牌”的是日本。他們就是要利用“打歷史牌”來故意激怒中國,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左右中日關系的走向,擴大自己的市場和影響力,打壓日本國內(nèi)的和平主義力量,而我們義正辭嚴地抗議和說理,對日本這幫右翼“歷史無賴”來說完全是“對牛彈琴”。
至于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斗爭方式, 既要真正打痛活躍在日本政壇和論壇上的右翼,又要得到廣大中國民眾的理解和認可,確實是一個需要高度政治智慧和勇氣來進行頂層設計的問題。筆者認為,南京大屠殺檔案成功“申遺”就是一個可以真正打痛日本右翼的舉措。今后,我們要以一種藐視和鄙視的態(tài)度來對待日本右翼的歷史修正主義言行,盡量避免滿足日本右翼歷史無賴“擴大影響”的預期,至少不要動不動就給它上某些報紙的頭版頭條,做某些電視頻道的評論焦點。我們要讓中國老百姓知道,日本右翼就是要故意氣你激你甚至引發(fā)中國人的“內(nèi)斗”,比如讓一些民眾懷疑甚至反對政府立足于國家利益制定的正確對日外交方針。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