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故調查存在的突出問題
“重”體制內人員參與“輕”第三方力量的介入。重大事故一旦發(fā)生,政府主管部門立即成立臨時性的調查組織,其成員主要來自于上級政府部門、安全監(jiān)管部門、司法部門等體制內人員,臨時聘請一些相關專業(yè)領域的專家,整個過程是相對封閉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及公眾參與度比較低。在這種“自查自糾式”的調查過程中,由于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交織在一起,難免會出現(xiàn)調查組成員和被調查對象之間利益的博弈,這會多少影響事故調查的公正性。同時參與調查的專業(yè)人員大多是臨時聘請的,對調查人員資格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也不需要取得調查人員專業(yè)證書或資格。這些因素存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調查結論的權威性和科學性。
“重”責任主體認定“輕”技術層面的論證。一般來說,事故調查過程應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主觀方面,相關主體責任認定。即事故的事實與原因分析,確定相關主體的責任。二是客觀方面,事故背后的技術和專業(yè)問題論證。在重大事故調查中,受強大外在壓力的影響,事故調查工作重心往往放在梳理事實、剖析原因、明確責任等方面,更加注重結果導向,偏重于責任認定和追究責任人等方面。而事故調查本身是一種專業(yè)性非常強的工作,有些技術問題需要時間和空間去論證,而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專業(yè)性、技術性的詳盡分析工作,顯然是一種難以完成的任務,這大大影響了事故調查背后的科學論證、技術判斷等方面的工作,使得調查報告往往更加重視責任認定和責任追究而相對忽視事故調查中更重要的專業(yè)技術等方面內容,勢必會影響事故調查報告的質量。
“重”事故原因分析“輕”優(yōu)化改進措施。縱觀國內每次重大事故調查的報告,基本上大部分內容是關于事故背后的原因及相關主體責任認定的,具體原因分析有的似乎模板化和格式化,如大多是安全意識缺乏、安全生產(chǎn)主體責任不落實、安全規(guī)章制度不健全、監(jiān)管不力等,這些對未來改進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導。尤其是對事故防范和風險防控等方面改進的具體措施更是抽象、籠統(tǒng),不宜操作,而這方面恰恰是對事故預防和風險控制有重要借鑒意義和價值,這也是事故本身對安全管理帶來的“正效應”,但在現(xiàn)實中重視明顯不夠。
“重”短期應急的回應“輕”未來長效制度的建設。我國《生產(chǎn)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29條明確規(guī)定,事故調查組要在60日內提交事故調查報告,特殊情況下最多可延長2個月完成。當前,又加上處在新媒體時代,事故一旦發(fā)生后,會在瞬間快速擴散傳播,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公眾熱切議論的熱點,媒體和公眾最關心的是事故的信息是否透明,什么層級領導應承擔責任及追究何種責任等,所有這些給事故調查留下的時間和空間非常有限。因而,大多數(shù)事故調查必須迅速對社會的關切作出有效回應,致使事故調查工作很多是應急式、短期性的。但從重大事故風險管理來看,對調查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缺陷如何從制度或體制機制上加以完善,如何從源頭上消除隱患、控制風險及徹底消除危機事件,才是重大事故調查工作的真正價值。否則,應急式的調查更多是滿足短期社會關切需要,忽視長遠的重大事故風險管控制度建設及體制機制的完善,結果還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事故依然會不斷發(fā)生,陷入循環(huán)往復、周期性地輪回的窘境,難以徹底地從源頭上消除事故的隱患和風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