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十月,不少明年要畢業(yè)的大學生已投入到找工作之中。對七百萬數量之巨的大學畢業(yè)生群體來說,工作“試用期陷阱”值得關注。新華社記者調查發(fā)現,一些工作試用期頻現程序違規(guī)、超期設置、待遇打折等諸多怪現象,更為某些用人單位獲取“廉價勞動力”提供了理由。
對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需要警惕防范哪些“霸王潛規(guī)則”?這些“不靠譜”的怪相緣何肆意任性?
陷阱諸多,試用期成“白用期”
“我通過面試啦,不過要經過一年試用期才能正式入職”。“試用期工資多少?”“基礎底薪的一半。”“簽定正式合同了嗎?”“正式入職時才能簽”。
這段對話,很多大學畢業(yè)生看來再正常不過。然而,記者調查發(fā)現,試用期雖是勞資雙方打量彼此的一個窗口,不少大學生卻透過這窗口,看到了很多鬧心事。
——先“試用”再簽合同現象嚴重。勞動合同法規(guī)定“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然而記者梳理發(fā)現,試用階段不簽勞動合同、僅僅簽訂試用期合同等情況比比皆是。
今年春季,安徽大學2014屆畢業(yè)生小黃應聘上了合肥一家汽車銷售公司的文案職位,卻在入職前被告知,勞動合同要在3個月試用期考核通過后才可簽訂。3個月試用期結束后,公司卻推脫稱,轉正要等領導出差回來決定。“一直拖了5個月,我等不下去便辭職了”。
——試用期成“隨意期”。“試用”多久才正常?勞動合同法采用把試用期與合同期限相掛鉤的制度,明確規(guī)定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然而記者發(fā)現,現實中試用期屢屢超期、甚至無端續(xù)期。
家住合肥市的李冰去年起就職于當地一家傳媒公司,合同上注明試用期為3個月,然而到期后,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卻以“試用期時間太短,了解不全面”為由,提出再進行為期一年的“考察期”,期間依舊無法享受到正常的福利待遇。
人力資源服務商“前程無憂”曾開展一項調查顯示,受調查的應屆畢業(yè)生中有43.8%的受訪者實際試用期時長不符合勞動合同法的規(guī)定,且超長試用期的現象多集中在應屆畢業(yè)生群體。
——說炒就炒,辭退理由“莫須有”。今年5月,南昌大學2015屆畢業(yè)生何佳俊應聘了一家國企,最終順利與企業(yè)簽訂了勞動合同,約定了半年的試用期。然而9月初,他卻突然被告知,因為試用期內考核成績靠后,企業(yè)要與他解除勞動合同。企業(yè)并未說清具體考核辦法。
勞動合同法規(guī)定,在試用期中,除有證據證明勞動者不符合錄用條件外,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在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說明理由,然而在現實中,辭退理由往往簡化到“不過關”“不適合”“不符合條件”等模糊的說法上去。
在記者調查中,不少大學生吐槽,試用期變“白用期”、試用期無保險等時有發(fā)生,勞動者的權益仿佛被用人單位“壓榨一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